smart中国销量不佳,转型大号电车,插混补救未见起色

smart这个品牌最近在中国市场算是碰了一鼻子灰。原本有奔驰牵头设计、吉利坐镇技术,两家老牌车企联合出品,怎么看都是一副高端豪华、科技感拉满的路数。可偏偏到了中国新能源车这片“兵家必争之地”,smart就有点水土不服,年初信心满满定下的年销量目标,年中硬生生地往下砍了四成。

这场“掉链子”,得从smart在中国市场的转型说起。smart以前是奔驰集团旗下的小车网红,主打那种灵巧、个性的城市代步小车。但到了纯电时代,受限于电池体积,如果车身太紧凑,性能和续航都跟不上趟。于是,smart毅然决然转型做“大号”纯电车型,想借吉利的智能化技术、工程实力,加上奔驰的招牌设计,杀进主流乘用车市场,甚至还琢磨着在新能源高端品牌里分一杯羹。

问题是,这个算盘打得挺响,地面操作却很拉胯。近几年,smart在中国一口气推了三款纯电车:精灵1号、3号、5号。精灵1号算是中规中矩的小型纯电,销量还能撑住门面;精灵3号和5号一上来就“奔着主流去”,尺寸拔高,价格也水涨船高。结果呢?今年7月,小一号的精灵1号卖了两千多辆,但尺寸更大的3号和5号,一个卖了三百多辆,一个只卖两百多辆。这还是在新能源SUV这个细分领域里,各路自主品牌打得头破血流的背景下,smart更像是被“泼了冷水”。

smart中国销量不佳,转型大号电车,插混补救未见起色-有驾

其实,精灵5号算是smart转型后的“当家花旦”,主打中型SUV,“大玩具”概念,瞄准的本来是一线城市喜欢户外、追求个性的年轻人,还搞了方盒子造型、车顶平台、侧爬梯这些轻越野装备,想着跟用户一起露营、撒野。可惜人算不如市场算,这车最后真正买单的,反而是二三线城市的中年男车主。家用需求和“玩具属性”南辕北辙,设计上的酷劲都成了难以落地的“鸡肋”,车身太方费电,纯电出行的焦虑也没解决。关键定价还不便宜,22-38万的区间,用户拿这钱直接可以选自主品牌里配置更高、更大气的中型SUV了。

卖不好,smart也没闲着,硬着头皮赶紧上插混版本,对标时下大火的插混SUV。但插混版也是等纯电卖不动了才临时“补课”,开发周期缩短到一年,时间紧任务重,这种策略就像补锅补到出锅的季节,市场早就成了红海,主流对手又多又便宜,插混版没什么先发优势。

仔细看smart的决策链,就像一场跨国家、跨公司的接力赛。中国团队负责产品定义、收集用户反馈,吉利这里干工程和生产,奔驰在德国把控设计。听着高大上,真的那是“多国部队开会”,每拍一次板都是国际长途,沟通效率夹生不说,一辆车做出来,实际和设计图上的型格有时候大相径庭。更尴尬的是,中国新能源市场这套“火箭迭代法”,周期比德国设计师画报还快,不服不行。

smart中国销量不佳,转型大号电车,插混补救未见起色-有驾

销量节节下滑,smart不得不调整策略。比如门店,前脚说要拓展到240家,实际才200家,开新店的同时还要淘汰那些业绩不佳的旧门店。品牌建设也赶紧下了狠手,推性能版BRABUS系列,用高性能带点“奢华”的口碑救命。还特地给国内产品加上奔驰的星标,试图吸一波“原厂豪华”的信仰流。精灵1号的高性能BRABUS版本甚至被称为“最便宜的BRABUS”,把调性拉得老高。但这些“补药”更多是形象急救,真正要解决问题,还得从产品开发机制下手。

早年精灵1号还能靠小众精品属性挺进高销量,可随着比亚迪、蔚来这样的国产劲旅在小车赛道发力,用户被分流得七零八落。不光车越做越多,配置、价格一个比一个卷,smart只有靠品牌和外观硬撑,实际核心竞争力十分有限。

倒不是说smart完全没“回血”的打算,毕竟明年还要推全新精灵6号,据说是吉利PMA 2+平台上的最大“奔驰风”车型。这一波下的重注,看起来像是要把奔驰那一套设计精髓彻底用在smart新能源车上。但只要产品开发链条还那么长、跨国分工还那么多,等新车落地,市场早变了天。这么说吧,国内新能源车一年能上好几波新技术,就像早市买菜,谁跑慢谁被剩下。

smart中国销量不佳,转型大号电车,插混补救未见起色-有驾

其实精灵5号想做“大玩具”,没啥错。就是执行力没跟上,品牌的“酷劲”,落不到每个细节,形象和售价一起高挂空中,让目标用户也摸不到头脑。反观奇瑞iCar V23,价钱低一半不说,外观和可玩性比精灵5号还更“玩疯”,稳稳月销四五千。比起大而不精,精而不专更尴尬。

smart的困境一言难尽。一头连着德国的设计团队,一头牵着吉利的工程制造,一个脚踩中国新能源战场。想做个“奔驰范”,结果让设计成了难以落地的包袱;想靠吉利的技术加持,最后又被国产快节奏压得喘不过气。像是把细西瓜撒在江南稻田,牛不吃,鱼也不爱,市场反而成了四不像。

这么一轮折腾下来,smart的那套国际化“组装车企”玩法,在中国新能源车圈仔细一算,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说奔驰的设计光环重要吧,现在大家都讲究实用、好看又便宜,酷不酷“哥不在乎”;你说吉利技术给力吧,国产品牌的智能化一套比一套卷,哪怕动力、智驾全面平替,一样难站上风口。设计和工程要能及时耦合,最起码让用户看得到诚意,摸得到变化,可惜smart这套反馈体系还没踩上节奏。

smart现在也在调整思路,想多听中国用户的心声,产品、营销策略都做了差异化。可对手们已经是“子弹连发”,你才刚掏出设计稿,人家这一季新功能已搞投放。一场攻防战打得头破血流,smart算是被国内新能源节奏教了一课。转型不易,身上的奔驰印记还是那么显眼,眼前的市场却一刻不停地洗牌。

都说“远水不解近渴”,但谁能想到,smart这个曾经的小车之王,转了个身,活成了速度慢、反应迟的“国际慢车”。品牌能不能继续“玩转中国”,关键不是靠挂个星标、刷个性能,而是真正扎进去,接地气,听懂本地节奏。毕竟,市场不等人。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