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最能体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地方,不是景区排队三小时的厕所,也不是网红餐厅门口的人山人海,而是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
在这里,你的车续航里程就是你的血条,充电枪就是你的复活币,而排在你前面的每一辆车,都是虎视眈眈,准备抢走你复活币的冷酷玩家。一小时前还在朋友圈晒着诗和远方,一小时后就在服务区思考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还是充电器。
很多人以为,新能源车的核心矛盾是续航焦虑。错了,朋友,真正的矛盾,是你把一个为城市通勤优化的解决方案,硬生生拖到了春运级别的极端路况里,然后指望它能给你一个惊喜。
这就像你天天在小区楼下练广场舞,然后突然有一天把你扔进UFC八角笼,让你跟嘴炮打一场。你当场不被打出翔来,都算你骨骼惊奇。
先说现象,冰火两重天。
在市区里,电车车主那就是人上人。出入商场,车位给你预留好,充电桩跟不要钱一样地铺着,吃个饭的功夫,电就满了。油价涨到天上去,你开着电车云淡风轻,看着加油站里排队的油车,嘴角流露出一丝三分讥笑、三分薄凉和四分漫不经心。那种感觉,就像你在玩一个破解版游戏,别人还在苦哈哈地氪金,你上来就是无限钻石。
但只要一上高速,尤其是节假日的高速,游戏版本瞬间就变了。破解版没了,你变成了那个需要满世界找血包的菜鸟玩家。
车企标的那个续航,就跟你简历上的“精通Office”一样,实际水平就是个“打开、打字、保存”三连。真让你在高速上开着空调、顶着120的时速跑,它的电量掉得比你的头发还快。所谓的500公里续航,能给你干到300公里,都得感谢一路顺风。
于是,每个服务区都成了一次生死考验。导航显示还有50公里,车显续航还剩80公里,你心里美滋滋。结果一个上坡路,开了20公里,续航掉了40公里。那一刻,你开始怀疑人生,怀疑物理学,甚至开始琢磨用脚蹬地给车增加动能的可能性。
当你顶着最后的电量,像沙漠里的旅人看见海市蜃楼一样冲进服务区,看到的却是40多辆车组成的绝望长龙。那一刻,你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从入门到放弃”。你前面大哥的电还没充到一半,你后面大哥的眼神已经开始不善。大家嘴上聊着天,心里都在默念,怎么还不走,怎么还不走。
节假日开电车上高速,本质上是一场大型户外狼人杀。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好人,续航满满,但天一黑(堵车),就有人开始掉电,争抢着去充电桩这个安全区验身份。验晚了,直接出局,成为抛锚在应急车道上的年度笑话。
为什么会这样?是技术不行吗?是国家不努力吗?
都不是。
说白了,就是生意不好做。
你想想,这玩意儿赚钱吗?不赚钱。那谁愿意干?没人愿意。
我们必须动用那个牛逼的【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把这事儿扒光了看。任何商业现象,先问“它不这么做会死吗?”和“谁从中最赚钱?”。
对于充电桩运营商来说,在高速服务区铺设超充桩,是一门烂到骨子里的生意。
这门生意,就像在撒哈拉沙漠里开一家羽绒服店,一年不开张,开张只在沙尘暴那天卖三件。这投资回报率,连P2P的镰刀都得夸你一声实在人。
一套大功率快充桩,设备、施工、电力增容,没个几十上百万下不来。但一年365天,可能有330天,这些充电桩的使用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就指望着五一、国庆这几个假期回本。这种潮汐式的需求,对任何商业模式都是毁灭性打击。
平台不傻,资本更不傻。让他们在市区里疯狂铺桩,他们乐意,因为写字楼、商场、小区的需求是稳定的,是肉眼可见的现金流。让他们去高速公路上当活雷锋?对不起,我们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
再看车企。车企的角色更微妙。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卖车,不是搞基建。
他们用尽各种华丽的辞藻,告诉你他们的车续航有多牛,充电有多快,智能座舱有多爽。但他们很少会用加粗的黑体字告诉你,这些数据都是在特定工况下跑出来的。你问车企高速续航打骨折怎么办?他们只会告诉你,亲,这边建议您温柔驾驶呢。
至于在高速上建充电桩,除了少数几家头铁的自建了充电网络,大部分车企都选择甩锅给第三方。逻辑很简单:我卖的是车,是产品;至于你怎么用,在哪用,那是社会资源问题,不是我的核心业务。这种心态,跟卖给你一把绝世好剑,但不给你配剑鞘,还告诉你江湖路滑、小心割手,是一个道理。
最后看用户。用户是这场博弈里最拧巴的一方。
一方面,享受了市区用电的红利,省下了真金白银的油钱。另一方面,又渴望一台电车能像油车一样,做到“说走就走”的旅行。说白了,我们什么都想要。
我们习惯了市区商场里那种充电桩多到喂到嘴里的便利,很多电车新手压根没意识到,高速服务区这片土地,还处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那些平时吹自己车续航扎实的车主,一到国庆高速上,才发现自己过去的顺风顺水,纯属在城市路况里的瞎积薄发,真到了拼硬实力的时候,电表比心跳掉得还快。
所以你看,问题出在哪?
出在一个结构性的错配上。电车的产品形态,决定了它的最优场景是规律性的城市通勤;而高速长途,恰恰是它最不擅长的场景。我们把一个偏科生,硬是推上了全能竞赛的考场。
至于那些所谓的解决方案,比如移动充电宝车、预约充电,听起来很美,实际上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玩意儿。移动充电车,杯水车薪,本质上是拿一个大号充电宝给另一个中号充电宝充电,能量转换效率低得可怜。预约充电,更是反人性,把原本自由的旅程,变成了一场需要精确规划时间的任务。
真正的破局点在哪?
要么,是电池技术出现颠覆性突破。比如固态电池商用,充电10分钟,续航800公里。到那时候,充电桩少点也无所谓了,反正补能快。但这玩意儿,短期内看不到希望。
要么,就是国家队下场,不计成本地把高速超充网络铺成跟加油站一样的密度。把充电桩当成新时代的高速公路,作为公共基础设施来建设,而不是一门纯粹的生意。但这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
所以,在可见的未来几年,节假日高速上的充电矛盾,依然会是每年上演的固定节目。
这事儿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第一,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产品的“全能”宣传。每样东西都有它的最佳适用场景,认清场景,管理好自己的预期,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普及,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现在经历的充电阵痛,不过是油车替代马车时,人们找不到加油站和修理厂的现代翻版。历史总是在重复,只是换了一身行头。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只有一台车,且有高频长途刚需,那现阶段,油车或者混动依然是更稳妥、更省心的选择。如果你是第二台车,或者基本就在城市里转悠,那电车确实香。
别再争论电车和油车谁是未来了。在当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毕竟,假期是用来放松的,不是用来在服务区里,跟一群陌生大哥进行眼神交流和电量博弈的。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