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表示,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国电动车的渗透率今年前9个月达到51.3%,全年应该可以达到53%甚至54%,明年电动车开始征5%的车购税,所以最近卖得非常好,可能达到54%左右。未来五年电动车渗透率还会提高,比例可能提到70%左右。
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的背后,有人高歌狂喜,也暗藏着诸多未解决的矛盾与隐患,暴露出其竞争力的“虚火”,而过半的数据又是靠什么实现的呢?
安全与续航焦虑未真正消解是核心痛点。2025年1-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达217起,同比激增380%,电池短路、过热等风险仍存。而续航虚标问题普遍,车企通过OTA悄悄限制电池容量,低温环境下续航更是“腰斩”,-10℃时部分车型实际续航仅为标称的31%。
使用成本与保值率问题刺痛消费者。新能源汽车平均保费1.23万元,比同级别燃油车高42.7%,且逐年上涨,而且保险公司还在面临亏损。因维修高度依赖4S店,一体化车身撞损维修价可达车价一半。同时,技术迭代快与新车降价导致保值率低迷,纯电车三年保值率仅42%-45%,两年车龄的Model 3贬值超10万元。
也有观点认为,新能源车渗透率过半,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补贴托举的结果,而非市场自发成熟的产物。补贴通过直接降低购车成本、撬动车企生产热情,构建了渗透率飙升的“政策依赖型”增长模式。
对消费者而言,购置税减免、购车现金补贴等政策直接填补了新能源与燃油车的价格鸿沟。以20万元级车型为例,购置税免征可节省近2万元成本,叠加地方补贴后,部分车型实际入手价甚至低于同级别燃油车,这种“政策让利”成为许多消费者购车的核心动因。终端市场更频繁出现“蹭补贴末班车”的抢购潮,印证了消费需求对政策的高度敏感——一旦补贴退坡,便出现销量下滑的直接反应。
对车企而言,补贴不仅是利润补充,更是扩产和降价的底气。在补贴激励下,车企可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甚至以“补贴换市场”的策略降价促销,快速抢占份额。但这种模式也滋生了乱象,通过伪造销售记录、重复申报电池等手段套取巨额补贴,凸显部分企业并非靠产品力立足,而是依赖政策红利生存。
国际经验更佐证了补贴可能是决定性作用:德国取消私家车电动化补贴后,2024年纯电汽车注册量骤降27.4%,市场份额跌至13.5%;而英国因政策激励保持,销量逆势增长21%。这恰恰说明,当前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光鲜数据,更多是补贴政策“输血”的结果,而非技术、成本、补能体系等核心竞争力真正成熟的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