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车企正把新型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时间节点定在2027年。近日,奇瑞汽车在2025全球创新大会上宣布,实现了固态电池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并展示了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奇瑞表示,这款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若用于现有车型,续航里程可提升至1200—1300公里,计划于2027年启动首批装车验证。
比亚迪也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新进展。今年7月,比亚迪重庆璧山基地下线了首款能量密度为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根据规划,到2027年,首批搭载固态电池的高端轿跑(如仰望U9)将开展千台级示范运营,车辆总续航有望突破1500公里。宁德时代同样在此前宣布将在2027年小范围试产全固态电池,显示了行业头部企业的积极布局。
作为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全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不仅能显著提升能量密度,更能彻底规避液态电池的热失控风险。续航提升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根本改善。近年来,比亚迪、奇瑞、长安等多家车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期掌握核心竞争力。
行业普遍认为,近期各家头部企业密集展示固态电池技术成果和时间表,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加速迈向“千公里续航”新时代。大众前CEO赫伯特·迪斯曾表示“固态电池将是电动汽车的游戏规则改变者。”由于电解质形态的转变,固态电池带来了安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三方面的重大提升,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难题。
目前普遍使用的锂电池电解质存在易燃易爆风险,而固态电池的出现,有望实现电池自燃风险的全面消除。丰田曾进行固态电池针刺实验,固态电池样品在反复针刺过程中未出现燃烧,进一步验证了其安全性。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同样引人关注。以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的实验为例,100kg固态电池组实现了1000km续航,相较于目前市面主流的动力电池产品已是跨越式进步。目前特斯拉Model Y的82kWh锂电池组重465kg,续航为751km,而未来100kg固态电池即可轻松突破1000km续航,续航焦虑有望被彻底解决,这也为燃油车时代的变革留下了广阔空间。
固态电池不再依赖于固定的结构形态,未来电池包和整车布局将更加灵活,给新能源汽车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固态电池能够承受更多次的充放电循环。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固态电池在800次循环后仍可保持80%以上容量,性能稳定性远优于传统电池。
各大企业相继公布固态电池技术进展与应用时间表,显示动力电池技术正接近突破,商业化落地成为接下来最受关注的发展方向。随着整体车重的下降,动力系统、轮胎、制动等相关零部件也将迎来升级,整车布局空间释放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设计将更加富有创新。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固态电池不仅能带来更高能量密度,还因固体电解质具备更高传导率,使锂离子在电池内部传输速度更快,充电时间进一步缩短。未来实现十分钟补能800公里的目标将成为现实,充电效率甚至可以超越燃油车加油速度。在续航与补能能力大幅提升后,新能源汽车有望对传统燃油车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与此固态电池技术还将拓展至储能、消费电子、低空经济等领域,孕育出更广阔的新兴市场空间。
多位行业人士曾预测,2026-2027年将是车规级固态电池关键上车时间节点。目前奇瑞、比亚迪等企业陆续公布了具体时间表,表明这一进程正在加快。
伴随固态电池产业高速发展,现有产业和市场结构即将经历深度调整。其中,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的宁德时代也面临重要转型。过去,车企和电池企业多将固态电池视为赶超头部企业的契机。宁德时代已率先展开相关研究,持续投入固态电池领域,并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
宁德时代对于固态电池量产保持理性态度。曾毓群表示,目前固态电池的科学难题虽已基本解决,但量产仍面临材料体系、工艺难度、供应链等多方面挑战。根据其最新观点,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目前仅处于早期阶段,仍需不断推动技术和产业链成熟。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推动生产线、技术体系和客户关系的重组,完成产业链升级,是实现“大象转身”的关键,也是行业变革的重要观察点。
综上,固态电池的量产和应用进程正在加速,各大企业持续投入、技术不断突破,预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一轮新的变革,这不仅将带来更高的续航和安全性,还将深度影响整个汽车产业和相关新兴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