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十年车评,才懂奥迪A3和Q3:一个演给别人看,一个演给自

讲真,奥迪A3和Q3怎么选,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产品力问题,这是一个玄学问题。差3万块,你以为你是在选轿车还是SUV?不,你是在选择一种人设,一种你想让别人看到的,关于你自己的“压缩毛巾”式人设——看起来挺厉害,一泡水就那么回事儿。

这事儿的本质,就跟当年诺基亚为了打安卓,自己先把自己逼疯了,发布了Windows Phone一样。奥迪自己内部,早就把这俩车的定位给想明白了,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用两颗看起来差不多的饵,钓两种截然不同心态的鱼。

看了十年车评,才懂奥迪A3和Q3:一个演给别人看,一个演给自-有驾

先说A3,一个加长版轿车。数据上说,后排腿部空间更充裕。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灵魂拷问:一个买入门级奥迪的年轻人,你的后排到底要坐谁?是天天需要接送的甲方爸爸,还是你那根本不存在的三个孩子?都不是。这个后排唯一的用途,就是在你偶尔拉一次同事或者朋友的时候,让他们在心里默默给你点个赞:“诶,这小子混得不错,都开上奥迪了,后排还不挤。” 看见没,它的核心价值是表演性的,是社交货币。

看了十年车评,才懂奥迪A3和Q3:一个演给别人看,一个演给自-有驾

然后是Q3,一个SUV。车高了,视野好了,后备箱大了。这就有意思了。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必须得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现实:SUV的所谓“高视野”,在早晚高峰的城市里,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你能更清楚地看到前面那台五菱宏光屁股上的划痕。而那个450L的后备箱,才是它真正的杀招,是奥迪为你准备的“任意门”。它在暗示你,你拥有了逃离格子间的可能性,哪怕你一年也用不上一回。说起来我楼下那台Q3,后备箱常年放着一套露营桌椅,一次没见他用过,倒是积灰的艺术感很到位。

所以你看,A3卖的是“都市精英”的精致感,Q3卖的是“生活在别处”的幻想。一个是办公室里的Tony老师,一个是朋友圈里的露营大师。本质上都是一种心理按摩,和你实际需不需要,关系不大。

再聊聊那个所谓的动力差异,这就更搞笑了。1.5T,160匹马力,一个零百8.7秒,一个9.6秒。快那1秒钟有屁用啊!在红绿灯起步的时候,你唯一能崩赢的,可能只有旁边那辆饿了么的外卖电瓶车,还得是人家没接单的时候。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城市通勤的动力关键也不在发动机,在于你前面那辆网约车司机的驾龄。

真正的核心矛盾,被很多人忽略了,是那个变速箱。一个干式双离合,一个湿式双离合。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一场修仙渡劫。干式双离合,就像是练了某种速成的邪派武功,真气运行极快,动力响应贼好,但一到堵车这种需要压制真气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车身一阵乱抖,感觉三体人看了都想帮你踩两脚离合。而湿式双离合呢,就像是名门正派的内功,泡在“油”里修炼,四平八稳,轻易不会出岔子,代价就是有点“虚”,反应慢半拍,让你感觉自己开的不是奥迪,是奥迪的爷爷。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拿修仙比喻双离合,我可能也是颠了,但你别说,还真挺形象。

看了十年车评,才懂奥迪A3和Q3:一个演给别人看,一个演给自-有驾

至于配置,A3给个L2辅助驾驶,Q3给个四驱选项。这操作就更典中典了。A3的用户画像,天天在铺装路面上跟人斗智斗勇,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帮你盯住前车,防止你玩手机追尾的“电子保姆”。这叫精准打击。Q3的用户呢,心里揣着诗和远方,奥迪就给你一个quattro的念想,让你觉得你的车能爬山涉水,虽然你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都是用它来上马路牙子。这叫精神鸦片。

所以,你看懂了吗?奥迪这套组合拳,根本不是让你做理性选择的。它是在对你的潜意识进行饱和式攻击。

如果你选A3,说明你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你需要的面子是即时的、具体的,是体现在每一次并线超车和同事赞许的目光里的。你坚信只要姿态帅,生活就不会太坏。

如果你选Q3,说明你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你买的不是一辆车,是一个“万一”:万一我想去自驾游了呢?万一我需要拉个冰箱呢?你用多出来的三万块,买了一个对抗平庸生活的“保险”。

所以最后怎么选?我告诉你,别去听那些车评人分析数据了,没用。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更需要向别人证明“我现在过得很好”,还是更需要向自己证明“我未来可以过得很好”?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答案就出来了。因为你买的根本不是车,是你对自己人设的一次最终确认。选哪个,你都不会错,因为早在你走进4S店之前,你就已经被“命运”选中了。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