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掀桌子了,那些挂着绿牌的油车还能蹦跶几天?

最近那个新能源车购置税的新规出来了,一帮人又开始分析过来分析过去。讲真,这事儿的核心就一句话:不装了,摊牌了。

什么技术要求,什么产业升级,这些都是场面话。真实情况是,有关部门看着一堆纯电续航只有几十公里的插混车,卖得飞起,享受着跟纯电爹一样的免税待遇,心态有点崩了。这感觉就像你在公司996卷生卷死,结果发现隔壁工位那个每天只来打卡、靠P图交日报的同事,跟你拿着一样的年终奖。就问你气不气?所以,这次直接划了条线,插混(包括增程)的“纯电尊严”必须干到100公里以上,否则,滚出免税区。

裁判掀桌子了,那些挂着绿牌的油车还能蹦跶几天?-有驾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只不过这次掀桌子的不是友商,是裁判。裁判直接告诉你,之前那种挂个小电池就自称新能源,骗补贴骗牌照的玩法,到此为止了。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这是态度问题。

裁判掀桌子了,那些挂着绿牌的油车还能蹦跶几天?-有驾

之前很多车企,尤其是某些销量巨头,玩的就是一个田忌赛马的民粹解构。他们发现,大部分人买个插混车,根本不充电,就是当油车开,图的就是那个绿牌和免税。所以,电池大小无所谓,有就行;纯电能跑多远不重要,能亮就行。这玩意儿本质上就是个“压缩毛巾”,看着是个新能源,实际上沾了油就现出原形。所以他们就疯狂推出55公里续航的入门版,价格打到地板上,直接把油车干懵了。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这种玩法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现在,新规一来,等于直接把“压缩毛巾”给禁了。那些55公里、75公里的入门丐版,到了2026年,就得老老实实交税。这一下,坏了菜了。对于比亚迪这种体量的选手,这可能不算致命伤,毕竟人家产品线长,调整一下电池规格,加大加大再加大,分分钟的事。但这背后传递的信号,才是最吓人的。

信号就是,新能源汽车不能再躺在温室里了。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过得太舒服了,舒服得有点不像话。我作为一个中年人,亲眼见证了燃油车是如何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购置税、限行、牌照,各种debuff拉满。而新能源车呢,一路绿灯,各种buff加持,简直就是天选之子,是开了“任意门”的修仙主角。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很多用户买的不是车,是一种信仰,一种“我即未来”的身份认同。

裁判掀桌子了,那些挂着绿牌的油车还能蹦跶几天?-有驾

但现在,裁判觉得这帮修仙的有点不务正业了,开始有人筑基期就想冒充大乘期了。所以,他决定稍微提升一下渡劫的难度。购置税减半,纯电续航设门槛,这都是在拔掉新能源车的“金钟罩铁布衫”。意思很明确:你们也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了,是时候出来跟燃油车真刀真枪干一架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来演绎一个荒诞化的场景。

想象一下,汽车市场是个巨大的网游服务器。之前,新能源玩家有个“免税光环”的永久buff。现在,GM公告了,两年后这个buff效果减半,而且进副本还有装备等级要求(纯电100km)。这一下,服务器里就炸了。那些靠着buff混日子的低等级玩家,要么氪金升级装备,要么就等着被副本门口的哥布林(燃油车)一棒子敲死。

裁判掀桌子了,那些挂着绿牌的油车还能蹦跶几天?-有驾

而那些本来装备就好的高端玩家,比如理想,比如蔚来,他们早就人均六神装了,纯电续航个个都像打了鸡血。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但他家的车续航是实打实的。所以这个新规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清除了赛道里的“小号”。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市场就是这么个黑暗森林。

裁判掀桌子了,那些挂着绿牌的油车还能蹦跶几天?-有驾

说真的,我每次在地下车库看到那些充电线拉得跟盘丝洞一样,就觉得这事儿本身就很魔幻。

真正的技术升级,从来不是靠PPT和发布会喊出来的。决定自动驾驶上限的,不是特斯拉的FSD,而是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比任何算法都牛。同理,决定混动技术成败的,也不是什么热效率,而是这个100公里的硬指标。

裁判掀桌子了,那些挂着绿牌的油车还能蹦跶几天?-有驾

这玩意儿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阳谋!

它逼着所有想吃这碗饭的车企,把那块小得可怜的“电量储备粮”给加上去。电池大了,成本就高了,之前那种七万块买插混的BUG价,可能就很难再有了。这对消费者来说,短期看是坏事,但长期看,是好事。因为它至少保证了你买到的“新能源车”,真的带点“新”,而不是一个挂着电动机的燃油车。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政策比作GM调整游戏平衡,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一个道理?都是在用最简单粗暴的规则,去引导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车企们就像三体人,被一张A4纸锁死了科技。太阳都要一个趔趄,同行看了也得傻。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什么?大电池将成为主旋律?是,也不是。

是,因为政策逼着你这么干,不干就没饭吃。

不是,因为真正的关键,从来不在电池大小。而在于,当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肉搏的时候,谁能活下来。奔驰最值钱的是品牌本身,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那个“酷”的玄学光环,而大部分国产品牌,最值钱的就是那个价格。当价格优势被政策削弱,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所以最后谁赢了?车企?消费者?都不是。赢的是那个制定规则的人,他只用了一张A4纸,就让整个行业上蹿下跳,哭晕过去。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