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巨响,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挺干净的,就是“咣”的一下,然后世界就静音了,只剩下气囊炸开后那种面粉扑一脸的错愕和耳鸣。
前一秒,我还在体验顶奢电车的“未来感”,下一秒,我就成了全网直播的“劳斯莱斯终结者”。
这事儿最讽刺的地方在哪?
一个玩了一辈子车,靠车吃饭的所谓“老司机”,最后居然栽在了一个新手都不会犯的低级错误上,还是以一种近乎荒诞喜剧的方式。
说真的,事后对着记者复盘那几秒钟,我自己都觉得离谱。
那天我开着那台不怎么熟的闪灵,L2级的辅助驾驶开着,前面有车,它就跟着,前面没车,它就自己跑。
京城午后的阳光懒洋洋的,车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一切都显得特别岁月静好。
就因为这份该死的安逸,我干了件蠢事——低头去捡个东西。
等我再抬起头,车窗外的世界已经变成了慢动作的灾难片。
后来拼凑行车记录仪和监控才看明白,就在我低头那几秒里,我跟的前车,一个漂亮的“闪转腾挪”就变道走了。
而我这台“高智能”的座驾呢?
它就像一个终于等到主人松开缰绳的哈士奇,撒欢儿了。
速度从五十多,duang一下就干到了八十,无视红灯,笔直地冲进了对向车道,连个犹豫都没有。
直到撞上去的那一刻,仪表盘上的辅助驾驶图标,还亮得跟军功章似的。
这下好了,全网都炸了。
骂我活该的,说我甩锅给车的,铺天盖地。
我认,这锅我背得严严实实。
北京交警的通报写得明明白白:陈某,全责。
没酒驾,没毒驾,纯粹是脑子短路,操作不当。
这事儿在法律上没什么可掰扯的,但在人性和技术层面,这里面的坑,可就深了去了。
我必须承认,我压根没仔细看过那本厚得能当枕头的说明书。
我的驾驶习惯,是被我的那几台国产车“惯”出来的。
现在国产车的“智驾”是什么水平?
那家伙,简直就是个话痨加控制狂的副驾驶。
你稍微一走神,它就“嘀嘀嘀”地警告你;路上有异常,它恨不得提前一公里就给你减速。
车企还巴不得把所有行车数据都推给你看,让你清清楚楚,它在干嘛,它能干嘛。
可这台顶奢豪车呢?
它就像一个沉默寡言的贵族,骨子里透着一股“我很高贵,你不懂别碰我”的疏离感。
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的能力边界在哪,它不说。
它就那么冷冰冰地执行着指令,直到把你带进沟里。
这不是拉踩,这是我用小一千万换来的血泪教训。
所以当有人问我以后还信不信辅助驾驶,我的答案是,我信,但我更信那个愿意跟你“多说两句废话”的系统。
这起陈震劳斯莱斯撞车事件,说白了就是技术傲慢和用户傲慢的一次激情对撞。
这场事故也彻底颠覆了我对“豪华”的认知。
以前总觉得,Nappa真皮,星空顶,手工缝线,那叫豪华。
但现在你再看,一个连最基本的行车数据都不肯爽快提供给车主,出了事还得等第三方的品牌,它真的还配得上“豪华”这两个字吗?
在智能驾驶的时代,最大的豪华,是安全,是一种确定性。
是你把方向盘短暂交出去的时候,心里不发慌。
这一点上,某些传统豪门,真的已经被我们的自主品牌甩得连尾灯都看不见了。
当然,我的律师也反复跟我强调,无论车辆是否存在系统缺陷,作为驾驶员,安全注意义务是第一位的。
这点我心服口服。
法律的归法律,技术的归技术。
所有的L2、L3,名字再花哨,也只是“辅助”,最后拍板负责的,还是握着方向盘的这个人。
这次丢人丢到家,也算是个好事,起码把我自己身上那种老司机的“经验主义”外壳给砸碎了。
总觉得什么都懂,什么都见过,结果呢?
在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里,跟个刚拿驾照的新手没什么两样。
所以各位,我的这次“翻车”,就当是个真人秀反面教材吧。
永远别高估自己,更别盲目信任一个你还没摸透脾气的系统。
把它当成一个“实习生”,时刻准备着给它“擦屁股”,这才是当下跟L2级别自动驾驶最安全的相处模式。
至于那台车,已经处理掉了。
我不是跟这个品牌过不去,是跟那种不透明、不沟通的造车哲学过不去。
未来,我相信车会越来越聪明,但我也希望,它们在变聪明的同时,也能多点“人情味儿”,别那么高冷。
毕竟,再牛的技术,终归还是要为人服务的,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