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布地毯,透明塑料布,淡黄色的灯光打在一台没插电的家用冰箱门上。如果你是这台车的第一任主人,你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一瞬觉得自己像被什么玩具工厂制造出来的一样,短暂而廉价?增程车,还曾是个挺唬人的新鲜玩意,如今却像极了那些过气的网络热梗,留下一群五味杂陈的使用者和无比安静的二手市场。
电动车三国杀的故事,人人都能讲出一段业界伦理传说。圈里默认有三大门派:纯电、插混、增程。这三家仨,不说水火不容,起码也是墙头分明。大部分厂商在新纪元初期都上了纯电的车,意图踩着风口扶摇直上。增程,仿佛个投错胎的科学怪人,起点低,关注度低,还是淘汰的技术,最后怎么就跟插混、纯电并肩进了销售榜单,也算一段“逆袭神话”。增程技术的横空出世,类似范进中举,但没有那个嘶吼而是满屋的轰鸣和三缸机的抖动。
为什么说落后技术?四个字:能量损耗。燃油不直驱,非要兜个圈,转化效率像组装玩具,全靠运气和温度。用专业点的说法,燃油变电,电推马达,每走一步,多消耗一份能量,你要追求环保和经济性,这路子像用叉子喝汤,不忍直视。说增程器驱动发电机发电,再推进电机并不是镜花水月,也不是什么高精尖,就是一种忍痛取舍的补丁方案。幕后解读,有时候市场退路多于创新本意。
但生活的喜剧就是如此,增程车偏偏赶上了家庭用户需求井喷期。车要大,冰箱彩电一应俱全,这生意往家用市场狠狠砸,结果还真砸出个市场头名。有家企业(名字就不点了,敏感时期嘛)干脆使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阵法,迅速抢占份额。本来像被放逐的增程技术,竟然堂而皇之占了个风头。“大家都在说实话,只有销量不会撒谎。”
可问题也就是这个阶段一股脑儿暴露的。老车主的呐喊像深夜的猫叫,没人听,但余音绕梁。最先批量上市的都是三缸机,谁用谁知道,震动甩头,路边随手一摆,三缸声音盖锅盖都不敢讲。不但如此,供应增程器的公司,燃油发动机技术堪比“九九八十一难”还剩大半路,跑长途一个字——耗,加油站直接按次跑。小时候以为加油站是给车治病的,买了增程车才知道,这是真去输血。
后续用四缸改进,听上去算是“亡羊补牢”。但实际上,甭管几缸,增程技术的天花板就在那里摆着:翻山越岭拼不了纯燃油,城区通勤又拼不过纯电,夹缝里活着,讲个自嘲段子都不够幽默。这类车型的体重向上无限逼近SUV天花板,油耗的“正义之锤”往下无情砸。商家宣传的亏电油耗数据,总是在实验室跑的理想状态,别问,问就是天气晴转多云,顺风带坡底,油箱还暗戳戳多灌了两斤油进“黑箱”里。至于这其中的门道,外行人摸不到,内行人看破不说破。
三年贬值一半?老车主要是听见这话十有八九能笑出声来。增程车的二手价格,如同冬天的被窝温度——看得见摸不着。核心在两点:其一,当年电池容量本就不大;其二,由于发动机不是直推,日常靠电池输出远超过插混车,充放次数连轴转,电池衰减给二手市场一个大写的警告。评估电池健康,说简单点就是“拍脑袋”,稍有理智的二手商贩,看到这种车直接转角再见。市场更讲逻辑,不看情怀。汽车行业的内卷,体现在老车主们一脸懵逼地站在汽贸城外排队,后备箱里是遥遥无期的失落。
这些现实并不妨碍车企高歌猛进地宣传增程车。嘴上跑马,心里敲鼓,等销量这一页翻过去,研发却已决胜千里:头部企业已经切换主线,纯电才是下一场技术大逃杀的真主角。连亲爹都不认了,谁还有信心“押宝”呢?
我有时候在想,增程车的故事其实就像某些财经专家推荐的“0元购房”或“三年回本”,听起来热闹,实际归于尘土后,老百姓一脸苦笑,继续过日子。而市场也从来不为情怀买单,只认现实。对老车主而言,现实无非是一场动静更大的“韭菜切割”。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买前用户是真不知道,还是明知会亏——毕竟,人有时候害怕落后远大于害怕被坑。
技术进步当然要容忍试错,社会总得有人趟雷。但雷区走久了难免想问:在下一个新技术来袭前,你会更信“风口”还是更信自己的小算盘?把车开回家,是图一时热闹,还是想要三年五载的安稳?这是个开放的问题,各位老车主、准新车主,心里都有自己的算式。不过,下回轮到自己站在选择分岔口时,多少能淡定点才好——毕竟,谁也不想再陪着下一代增程车,过一回“用脚投票”的冷笑话了。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