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汽车在9月10日发布了旗下首款全尺寸旗舰SUV「泰山」的官图,并于9月26日正式发布。
这车一出场就自带话题:车长超过5.2米(准确为5230mm),轴距超3.1米(准确为3120mm),挤进"5米俱乐部",和宝马X7(5151mm)、奔驰GLS这些豪华大块头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岚图销售公司总经理卢放接受采访时放话:"我们就是冲着BBA来的!"这话一出,网友炸开了锅:"国产车真要硬刚BBA了?""这次是来真的还是放狠话?"
这台「泰山」到底有啥底气,能让岚图敢喊出"打脸BBA"的口号。
车长超5.2米+怼BBA,岚图「泰山」凭啥敢"硬刚"?
2025年9月26日,当岚图在发布会上揭开「泰山」面纱的那一刻,现场观众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叹它搭载了什么黑科技,而是被它那实打实的"块头"震撼到了。
5230mm的车长,这什么概念?
比宝马X7的5151mm足足长了79mm,几乎快一个手机的长度了。3120mm的轴距虽然比奔驰GLS的3135mm短那么15mm,但这点差距在实际乘坐空间上基本感受不出来。再配上2025mm的车身宽度,这车停在路边,远远看去就是一堵"移动的墙",气场完全不输那些百万级的进口豪华SUV。
尺寸大只是开胃菜,真正让人瞪大眼睛的是岚图高管的那句话。卢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没有半点含糊,挑明了说:「泰山」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原本打算买宝马X7、奔驰GLS的人群。而且价格也不玩虚的,预计起售价在47万元以上,主力车型会卡在50万级别这个区间。
这是什么操作?
这等于跑到BBA家门口,指着人家的招牌说:"你家客户,我要抢一半。"
要知道,过去这些年国产车想往高端走,基本都是小心翼翼地"打擦边球"。要么就做中型SUV,避开BBA的旗舰领域;要么就主打性价比,用"便宜10万但配置拉满"的策略吸引预算不够的消费者。但「泰山」这次玩的是什么路子?同样的车身尺寸,几乎持平的轴距,相近的价格区间,还要跟BBA抢同一批客户。
这就好比一个县城中学的学生,跑到省重点高中说:"我要和你们考同一所清华北大,还要比你们考得好。"
胆子是真的大。
但岚图哪来的底气这么说话?
答案其实就藏在它背后那个庞大的身影里。岚图背靠的是东风集团,这可不是什么小作坊,而是掌握着完整汽车工业体系的央企巨头。2024年东风集团的研发投入达到60.8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7.5,这个数字在整个汽车行业都算得上是顶尖水平。从2024年开始,东风把超过研发资源砸向了新能源领域,在乘用车板块这个比例甚至超过。
什么叫真金白银的投入?
这就是。
再往深了看,岚图推出「泰山」这个时间点也颇有讲究。2024年国内50万以上的汽车市场,国产品牌已经拿下了的份额,海外品牌只剩。这个数字在五六年前简直不敢想象,那时候这个价位的市场几乎被BBA和雷克萨斯这些进口豪华品牌垄断。但现在风向变了,问界M9上市以来累计大定超过10万辆,成了50万元以上车型的销量冠军;理想L系列的几款车型也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里站稳了脚跟。
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说明消费者的钱包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了,品牌溢价的时代正在过去,产品力说话的时代已经到来。
岚图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窗口。与其在20万-30万的红海市场里跟一堆品牌厮杀,还不如杀进50万级的高端市场。这个价位的消费者购买力强,单车利润高,而且BBA虽然品牌力还在,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两个维度上,已经被国产品牌甩开了一个身位。
岚图要做的,就是用「泰山」这款车证明:国产品牌不仅能做大SUV,还能做得比BBA更好,价格还更合理。如果「泰山」能抢下的BBA大型SUV市场份额,按照这个细分市场的年销量推算,年销5万辆完全不是梦。而一台50万级的车能赚多少?恐怕比卖十台15万的车还要多。
除了"大个头",「泰山」还有哪些"隐藏技能"?
光靠尺寸大去跟BBA硬碰硬,那显然是不够的。毕竟买50万车的人,看的绝不只是车长车宽这些账面数据,他们要的是开起来爽、坐起来舒服、用起来省心。
「泰山」真正的杀手锏,其实藏在那些看不见的技术细节里。
先说动力,这可能是「泰山」最大的差异化优势。它搭载的是岚图自研的"岚海智能超混系统",核心是一台1.5T增程器配前后双电机的组合。这台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10kW,虽然数据看起来不算炸裂,但它的作用不是驱动车轮,而是给电池充电。真正推动这台近3吨重的大家伙前进的,是前后两台电机。
车辆配备了一块65kWh的三元锂电池,CLTC工况下纯电续航能跑370公里,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日常上下班通勤、周末市内转悠,基本上一滴油都不用烧。等电快没了,增程器会自动启动给电池充电,保证你能一直用电机驱动,综合续航轻松超过1400公里。
这里面最狠的一招是充电速度。「泰山」支持5C快充,20%-80%的电量充电时间只需要12分钟。
什么概念?
你在高速服务区上个厕所、买杯咖啡的功夫,电就充得差不多了。这个充电速度,放眼整个汽车市场都是第一梯队的水平。反观BBA那些同级别的燃油车,宝马X7的3.0T六缸发动机虽然动力强劲,但一箱油烧完了就得老老实实去加油站排队,油价还一年比一年贵。
奔驰GLS�直然也有插混版本,但纯电续航普遍只有几十公里,实用性远不如「泰山」。
智能化这块,「泰山」把BBA按在地上摩擦。它搭载的是华为乾崑ADS4辅助驾驶系统,配合鸿蒙座舱5,全车配备了4颗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一大堆感知硬件。这套系统是面向L3级自动驾驶打造的,虽然目前还不允许完全放开L3级功能,但硬件预留已经做到位了。
平时用的城市辅助驾驶、高速NOA、智能泊车这些功能,用起来比BBA那套传统的驾驶辅助系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车机系统有意思。「泰山」的语音助手可以连续识别指令,你不用每次都喊"你好小岚",说"我饿了,找附近人均200块的川菜馆,要有停车场的",它就能帮你搞定。手势控制也很灵敏,比个"OK"的手势就能切换驾驶模式,想调空调温度,手指在空中画个圈就行。
这些功能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但用过的人都说真香。
反观BBA的车机系统,到现在还停留在"按键+旋钮"的操作逻辑上,智能化水平至少落后国产品牌三五年。
舒适性配置上,「泰山」也没含糊。后排座椅标配了"零重力"功能,腿托、腰托、按摩功能一应俱全,调整到最舒服的角度,长途坐着也不累。而且因为是纯平地台设计,第三排的乘坐空间也比传统燃油SUV宽敞不少。
有人可能会问,第三排真的能坐成年人吗?
答案是可以的,1米75左右的身高坐进去,膝盖不会顶着前排座椅,头部也有一定余量。这一点就比很多号称"7座"实际第三排只能坐小孩的SUV强太多了。
底盘方面,「泰山」首次搭载了三腔空气悬架配合EDC魔毯功能,还支持双向16度的后轮独立转向。这些配置放在以前,都是百万级豪车才会下本钱去做的。三腔空气悬架能根据路况实时调整软硬度和车身高度,走烂路的时候悬架变软,过弯的时候自动变硬支撑车身;后轮转向则能让这台5米多长的大车在窄路掉头、停车入库的时候,灵活得像一台紧凑型轿车。
这些技术细节加起来,让「泰山」在产品力上已经不输甚至某些维度超越了BBA的同级别车型。
国产车为啥敢"硬刚"BBA了?是自信还是实力到了?
从十年前国产车只能在10万块以下的市场里打转,到现在敢跟BBA正面叫板50万级的旗舰市场,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岚图「泰山」敢这么玩,靠的到底是一时头脑发热,还是真有硬实力撑腰?
答案其实就藏在过去十年国产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里。2015年前后,国产车企集体醒悟过来一件事:光靠模仿和低价竞争走不远,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下狠功夫。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研发投入竞赛开始了。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死磕,刀片电池横空出世,把宁德时代都逼出了麒麟电池;华为虽然不造车,但在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上砸了上千亿研发费用,ADS系统现在已经是行业标杆;东风集团把每年营收的7-8都投入研发,2024年这个比例还在继续提升。
这些钱没白花。
到了2025年,国产车企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上,已经不输甚至反超了国际巨头。比亚迪的电池成本和能量密度做到了全球领先;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城市场景下的表现,连特斯拉都得服气;东风旗下的马赫超级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刷新到了47.06,这个数字比BBA传统燃油发动机的35-38高出一大截。
技术上的追平甚至反超,给了国产品牌敢于向上突破的底气。
但技术进步只是一方面,关键的变化发生在消费端。现在的豪华车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再迷信品牌logo了。他们买车看什么?看配置、看智能化、看用车成本、看性价比。宝马的蓝天白云、奔驰的三叉星确实有品牌溢价,但这个溢价能值多少钱?10万?20万?
当国产品牌拿出一台配置高、智能化强、用车成本低的车,而且价格还便宜20万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动摇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国内50万以上的汽车市场,国产品牌已经占到了的份额,海外品牌只剩。这个比例在2018年可能是反过来的,那时候豪华车市场几乎被BBA、雷克萨斯、保时捷这些进口品牌垄断。短短六七年时间,风向彻底变了。
问界M9上市不到一年,累计大定就突破10万辆,成了50万以上车型的销量冠军;理想L系列的几款车,也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里打得有声有色。
这些变化背后,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选票:我们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我们要的是真正好用的产品。
岚图的策略也很精明。它没学某些品牌去打价格战,而是瞄准了BBA最赚钱的50万级旗舰市场。这个价位的消费者购买力强,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在意的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且50万级大型SUV这个细分市场,BBA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明显跟不上节奏。
宝马X7、奔驰GLS这些车,本质上还是传统燃油车那套思路,车机系统落后、油耗高、智能驾驶功能弱。
岚图「泰山」正好能用新能源+智能化的组合拳,去打BBA的软肋。
如果「泰山」能在这个市场里抢下的份额,按照年销5万辆计算,单车利润可能比卖10台15万级别的车还高。这就是为什么岚图宁愿放弃低端市场的走量机会,也要死磕高端市场的原因。这一仗如果打赢了,岚图不仅能赚钱,能拿到高端品牌的入场券,为后续推出旗舰车型铺路。
这一仗如果打输了,至少也向外界证明了一件事:国产品牌已经有资格和BBA站在同一个擂台上竞争了。
网友吵翻了!「泰山」真能打脸BBA,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泰山」发布之后,网上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有意思的是,网友们的观点完全分成了两派,一派激动得恨不得立刻下定,另一派则冷静得近乎冷酷,两边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派的理由很简单:早就该有国产品牌站出来硬刚BBA了。有个网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我去4S店看了一圈宝马X5和奔驰GLE,说实话除了品牌logo,真没觉得值那个价。车机系统卡得要命,语音助手听不懂人话,辅助驾驶功能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现在「泰山」出来了,尺寸大、配置高、智能化吊打BBA,价格还能便宜20万,我为什么不买国产?"
这个观点背后,反映的是一个群体的消费心理变化:品牌溢价的吸引力正在快速衰减,产品力开始成为决策的核心因素。
还有不少人盯上了「泰山」的实用性。一位三胎家庭的奶爸算了一笔账:"我家五口人,周末出去玩第三排必须能坐人,而且要坐得舒服。宝马X7虽然也是7座,但第三排空间实在太憋屈,长途根本坐不了人。「泰山」纯平地台,第三排空间宽敞,关键还是插混,市内用电,长途自驾用油,续航1400公里不用愁。算上用车成本,三年下来能比X7省出一辆小车的钱。"
这个账一算,支持者就多了。
毕竟买50万车的人,很多都是家庭用户,实用性和经济性是刚需。
但质疑派的声音也不小。有人泼冷水:"50万买个国产车,开出去见客户、见朋友,别人怎么看?宝马的蓝天白云、奔驰的三叉星,那叫品牌底蕴,是几十年积累出来的。岚图才成立几年?出了问题售后能跟得上吗?BBA的4S店遍地都是,岚图的服务网点够吗?"
这个担忧不是没道理。
品牌认知度和服务体系,确实是国产高端品牌的软肋。虽然岚图背靠东风集团,渠道建设在稳步推进,但跟BBA几十年积累的服务网络相比,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
还有人从保值率角度提出质疑:"买车不能只看新车价格,还得看二手车保值率。BBA的车开三年能保值60-70,国产高端车保值率有这么高吗?万一三年后想换车,卖二手能值多少钱?"
这个问题确实戳到了痛点。
目前国产高端品牌的二手车保值率数据还不够充分,因为很多品牌推出高端车型也就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市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二手车价格体系。这个不确定性,对于一部分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个顾虑。
但有趣的是,两派的争论恰恰说明了「泰山」这款车戳中了市场的敏感点。如果它只是一台平平无奇的车,根本不会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正是因为它在产品力上确实做到了可以跟BBA掰手腕的水平,才会让支持者和质疑者都有充分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品牌力、服务体系、保值率这些短板,确实是国产高端品牌需要时间去补的课。
但技术配置、智能化、用车成本这些维度上,国产品牌已经建立起了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态度变化。一位90后创业者的话很有代表性:"我爸那辈人买车,非BBA不买,觉得这才有面子。我们这代人不一样了,我们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华为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也有人说买华为没面子,得买苹果。
现在呢?
Mate系列的用户比比皆是,而且都是高端用户。汽车也一样,给国产品牌一点时间,它们会证明自己的。"
这种心态的转变,可能才是国产高端品牌最大的机会所在。
结语:国产大SUV的"成人礼",这次是真刀真枪的较量
从「泰山」的亮相可以看出,国产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那个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阶段,正式进入了"正面交锋"的新周期。
岚图敢把「泰山」摆到宝马X7、奔驰GLS面前说"来战",靠的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背后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整合能力。
「泰山」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打败BBA,这是实话。毕竟品牌力的积累需要时间,服务网络的完善需要投入,消费者心智的转变需要过程。但它至少做到了一点:让消费者在考虑50万级大型SUV的时候,购物清单上不再只有BBA三个选项,而是多了一个"岚图泰山"。
这个改变看似微小,实则意义重大。
它意味着国产品牌不再是"追赶者",而是正式成为了"挑战者"。
汽车行业有句老话:"竞争才能带来进步。"当国产品牌开始在高端市场跟BBA正面竞争,受益的其实是所有消费者。BBA会被迫加快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步伐,会被迫降价来保住市场份额;国产品牌也会在竞争中不断打磨产品,补齐品牌和服务的短板。
良性竞争,最终会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2025年的车市大战才刚刚开始。
「泰山」能不能成为国产大型SUV的标杆?
岚图能不能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BBA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击?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市场和时间来给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国产汽车工业的"成人礼"已经到了,这次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没有退路,只有向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