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说东北经济下行,但一到买车,沈阳的大街小巷却还是堵得让人怀疑人生?
那到底是车多,还是人穷?
刚看到吉利银河落户沈阳大东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这下东北人终于有机会用“国产高端”秀一秀朋友圈了。
毕竟,前些年沈阳的汽车新闻,都是“某某工厂关闭,某某企业撤离”,大家都差点以为以后只能骑哈雷自行车上班了。
谁成想“原上汽通用北盛工厂(三期)”转身就成了吉利银河的新窝窝,不光厂子没闲着,还可能把新能源的“春风”带到东北来。
这就像前脚刚下了雪,后脚就有人送热乎乎的烤红薯,你说巧不巧?
简单说下事儿的来龙去脉。
原来沈阳这家厂子因为上汽通用撤退,年初就关门大吉了,大家都在唉声叹气,不知道这堆金属铁皮啥时候能再冒点烟。
结果吉利银河嗖的一下,直接接盘,打包收下厂区,专门生产自家新能源车。
消息一出,不少人都在问:沈阳的新能源汽车梦,是不是又有了?
再看数据,吉利银河10月销量127476辆,同比大增101%!
2025年前十个月累计突破百万台,七款车型销量全部破万,直接把“银河速度”按在了比亚迪脑门上。
你先别急着给“国产高端”下定义,至少在数据上人家是“行业第一”,堪比BBA了不是?
但我也不是广告部来的,得问一句:沈阳真的需要这么多新能源车吗?
你看本地销量,银河星愿1-9月销量才1077台,平均每月120台,而整个银河品牌1-9月加起来也就4706台。
对比比亚迪28200台,怎么看都像是“新同学在班级里还没混熟”。
难道是东北人不喜欢小车,还是大家还在怀念那种一脚油门下去,能把小区铁门震开的燃油老爷车?
说到这儿,咱不能只看表象。
表面上看,吉利接手工厂,沈阳增加一个新能源整车厂,这对城市经济肯定是好事。
你想想,上汽通用撤了,成千上万工人差点失业,现在吉利来了,大家又能回去上班,工资卡也不会变成“余额不足”。
但深层次想,新能源车厂能否真的带动地方经济?
是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明年GDP直接翻三倍?
别忘了,汽车不是小卖部,开一家不等于天天都能卖出去。
工厂能生产,市场能消化吗?
沈阳人会不会买单?
再说,新能源这事儿,在南方城市是如火如荼。
深圳、上海、广州买电车都快成标配了,公交、出租、滴滴全是绿牌。
但沈阳真有那么多新能源需求吗?
东北冬天又冷又长,电池性能说不好就变成“低电量警告”。
你要是问我家楼下保安,“兄弟你敢冬天开电车跑长途吗?”,估计人家一句“我还不如骑三轮”就把你怼回去了。
说到底,新能源进东北,最大挑战不是造车,是大家敢不敢用、用得爽不爽。
吉利银河是有“银河速度”,但能不能有“东北速度”,还真不好说。
不过这么说,也不是要唱衰。
你看吉利的操作,确实有想法。
别的品牌都是自己盖厂子,慢慢扩张,吉利直接接盘闲置资产,省钱还省心。
这种“雪中送炭”,对于沈阳来说,就是一口救命氧气。
至少让大家看到,东北还能吸引大企业投资,工人还能有班上,城市还能有烟火气。
这种做法比起那些“画个大饼,三年后兑现”的套路,实在多了。
但说回市场,沈阳新能源销量和南方城市比还是有大差距,即使吉利银河销量在全国炸裂,东北这块还是有点慢热。
也许是天气问题,也许是消费习惯,也许是大家对新能源还不太放心。
你让我用自己的钱买电车,我可能还要纠结一阵。
像我这种“怕冷怕没电怕踩坑”的老铁,面对“年轻化和亲民价”是心动,但也怕成“韭菜”,毕竟沈阳的冬天和南方的冬天不是一个冬天。
你们说呢,冬天一脚油门下去,电池掉格,车里还得穿羽绒服,谁顶得住?
不过话又说回来,难道东北就没办法适应新能源吗?
其实技术在进步,电池越来越抗冻,续航越来越长,谁知道明年是不是有东北专属“抗寒版”?
再说,吉利银河分为A网和星网,对标比亚迪王朝网和海洋网,价格、配置、服务都在升级,或许能慢慢改变大家对新能源车的看法。
就像小时候大家都说“东北只能种玉米”,结果现在蔬菜大棚一大片,谁还敢说东北只能种玉米?
讲到这儿我就得自黑一句,我要是比亚迪的销售,看到吉利银河在沈阳落户,估计要焦虑到掉头发。
但要是普通消费者,反而有得选,价格、性能、服务都能比一比。
至于厂区落户带来的就业,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大家不用再担心“工厂关闭,经济雪上加霜”,这次真的是“雪中送炭”。
但要说未来能不能一路高歌猛进,还真说不准。
市场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消费者的心态也不是广告一句“银河速度”就能翻转。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真的愿意用新能源车代替家里的燃油“老战马”吗?
你家的车要是冬天掉电,能接受天天插电、随时焦虑吗?
吉利银河来了,沈阳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新能源“热土”?
还是继续慢悠悠,等着全国都用电车了,咱再跟着“补课”?
别光看厂区热闹,真要走进千家万户,还是得看实际体验。
你怎么看沈阳新能源未来?
你会考虑买一台吉利银河吗?
评论区见,聊聊你的选择,看看是支持“银河速度”还是怀念“燃油激情”。
反正我现在还在纠结,等你们说服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