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留意过最近那股门店招牌换新风?哎,说的就是之前遍地撒网的长城智选零售中心,现在悄悄地把门头上那块“坦克700”标志撤掉了,只剩下魏牌新能源三兄弟——蓝山、高山、摩卡,孤零零在展厅里打卡。你要说这事情平淡吧,确实也就是模型换个位置,但背后的操作和思路,嗬,比拼图好玩多了。这年头,车企连换个展车都能玩出层层悬疑,你信不?
问题来了,坦克700咋突然消失了?莫非魏牌的“孤单王者”剧本要写下去?或者长城在下着一盘渠道大棋?说白了,大家看展厅,看新车,未必想那么多,但渠道调整藏在桌面下,比车漆还滑溜。那咱们就来解开这套渠道变革的谜团吧,顺道聊聊魏牌是不是就要一枝独秀了。
你想啊,原本长城智选的直营店,坦克和魏牌一边一角安稳卖车。要说大多数普通人根本分不清这两家车标,顶多是哪辆看起来霸道点就是坦克,文艺点的是魏牌。而现在,多数智选店直接让坦克700“消失”现场,只给魏牌留位置。从北京开始推广,不光是偶发现象,是全城范围的小型“清场行动”。
一问官方,工作人员嘴巴很紧,毕竟“只卖魏牌”这决策也就刚刚落地。有门店员工直接承认:“我们这只做魏牌了,坦克车都撤啦。”还有另外几家,面临同样状况,坦克车型成了“库存处理品”,等清空以后就断货不补。坦克品牌的销售重心一下子全回到经销商渠道,直营门店已经是魏牌的“一人饭局”。听起来很直接,但要说这背后没故事,不太可能。
其实,坦克品牌退出直营渠道,早有苗头。仔细梳理一下以前的操作,坦克300和400这些型号,曾经也在直营店里亮过相,不过后来慢慢“被挪走”回到自家经销商怀里。现在只剩下坦克700还咬牙坚持一下,终于也没能留到最后。从此,坦克品牌彻底告别长城直营体系,说是“腾笼换鸟”,还真有点这个意思。
表面上看,魏牌成了长城直营体系里的主心骨。以前长城智选是综合性的,如今已快速改名为“魏牌新能源零售中心”,升级速度追得上快递单号。“招牌换了、车也换了。”有门店员工讪笑着说,后面就全是魏牌专卖,不再混搭坦克了。直营优势明显,谁抢用户谁赢。
数据这东西,还是有说服力。魏牌新能源直营门店已经在全国110个城市生根发芽,门店总数430家,年内还想突破600家,覆盖到200个城市。部分城市自家的直营门店甚至比常规经销商还多。比如北京,魏牌的售车点加起来有28家,光是新的零售或交付展厅就占16个。你说这扩张马力,是要开遍小区门口。
但别急,经销商渠道里魏牌其实和坦克还挺“亲密”,还继续并网销售。有的经销商一边卖魏牌,一边也推坦克,销售政策基本和直营店同步。直营、经销双轨制,咱们看着像“各搞各的”,其实两套系统互补,谁也离不开谁。这种玩法,长城有点“田忌赛马”里那味儿,各自分工,输赢都算自己的,谁先抢到市场,谁就赚了。
今年上海车展那阵,长城汽车副总冯复之专门讲过,直营店玩法的核心,是数字化——把用户接触环节放大到极致,真正让服务和品牌体验“同步”。就连销售人员,身份也被重新包装,叫“产品体验官”,听着高大上,实际上他们要做的不再只是推销,而是研究用户每一个关注点,以专业服务去建立信任。你看,有点像“汽车界的心灵陪伴师”了。
这一轮渠道调整,看似只是门头换了几个字,实际上干脆利落地划分了品牌边界。坦克回归经销商自家阵地,不跟魏牌“抢饭碗”,魏牌得以专注做高端新能源品牌,主打直营创新。如果觉得这规律能套用所有车企,那就太小瞧长城的算盘了。背后其实是对品牌定位的一次大重构——谁是高端选手,谁是越野担当,不再混搭出售,精准定位受众。
魏牌到底能不能独撑门面?看销量数据,真比统计局报表还直接。今年魏牌销量飙到1.1万台,光9月就增长63%,累计九个月达到6.36万台,同比涨幅高达96%,速度快得像踩了加速踏板一样。细究产品线,魏牌不只靠蓝山和摩卡打下江山,高山MPV自5月上市后,直接蹦到2万台的累计交付。国产新能源MPV里,也算得上头牌之一了。
两个月销量稳定破万,前7月累计突破4万台,彻底重返高端新能源主流群体。这种增长曲线,咱就不夸张地说,有种“霜降后白菜疯长”的感觉。产品矩阵也在升级,不仅有高山、蓝山和摩卡,三季度还上了高山7,年底前准备拉上中大型SUV、中型SUV,目标直指理想L系列,还包括一款插电混动轿车。今年注定魏牌要跟主流品牌们比个高下。
至于技术储备,魏牌说起来也是“家底厚”。最新的动力智能超级平台即将登场,号称全球唯一能兼容五种动力形式。搭载业内同档最强的双4秒2.0混联系统,800V混联架构,还有巨大号称行业领先的混动电池组,技术buff加满。很多创新,其实就是从用户建议切出来的,比如蓝山新配色、高山功能优化,全是根据市场反馈连夜修补。直营模式让魏牌能实时捕捉用户的风向,调整产品迭代速度,也算自给自足了。
品牌之路好走吗?一点不轻松。长城汽车今年花在销售上的钱快比拔山还猛,直接暴涨63%,到50.36亿元。其中直营渠道扩张就是最猛一棒。你要问为什么坦克退出直营,不用想太多:内部价格冲突太大,直营成本高,留给魏牌单打独斗战场,才是明智选择。这算是一种“主动减负”,把有限资源最大化,坦克品牌就守住经销商线,魏牌稳扎直营门店。
一时间,北京不少商圈的长城智选门店悄悄换上了魏牌新能源的新脸,再也看不见“穿越无人区”的坦克700展示。门头一亮,渠道变天,长城汽车在新能源市场的打法彻底变了。你要问我,这是不是一场胜负未分的新局?那还真得边走边看。按现在这路子发展,魏牌肯定希望借渠道专注提升品牌格调,冲击高端阵营,坦克则继续深耕越野那片老田地。
但你说这样“切分市场”,是不是所有人都受益?未必。有的坦克粉丝逛直营门店,发现心仪的坦克700根本看不到了,多少有点失落。但从品牌战略角度说,这次调整能让两个品牌各自聚焦定位,不用彼此拖后腿。坦克的越野铁粉和魏牌的高端电动派本来就是两拨人。只要后端运营不出状况,“一店一品牌”走得顺,未尝不是互利共赢。渠道优化,也许只是长城新能源战略升级的一部分。
说回咱们消费者,买车本来是选自己喜欢的品牌,门店调整归调整,终究还是看实惠、看体验。现在,一进魏牌直营店,产品体验官手把手教你;坦克车迷则专注找经销商。反正,谁的用户谁负责,品牌与服务分工更明确。
你瞅,这场渠道变革里,谁是最大赢家?魏牌无疑是阵下的猛将,搭上高端新能源顺风车,扩柜子、抢客源,全力冲刺;坦克则回到自己越野阵地,安安心心做自己的“小众王者”。长城整体呢,则以更合理的成本分配和精准定位,力争在新能源汽车的赛场上再拉高头筹。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真相已经揭开:魏牌凭借直营模式快速扩张,成了长城高端新能源渠道的唯一独角兽;坦克退出直营,重返经销阵地,避免价格冲突,降低运营支出。如果你说这算不算一场“大品牌自我进化”,我觉得挺像的。市场大浪淘沙,每一波调整都有自己的逻辑,只是这回门头变化显得格外安静,背后却是“风起云涌”。
回头想想,这场变革无非就是要讲究一个“把牌理顺、把队分清”。消费者不会被晃花眼,品牌也能各自精进。长城砸下的钱没白花,分流之下,魏牌和坦克都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渠道就是阵地,谁抢到用户谁有未来。
你怎么看这番变革?是不是魏牌当下扩张就是碾压之路,坦克回归经销就是“小众传奇”?还是觉得渠道优化其实没那么神秘,一切都只是车企们被市场“强制进化”?聊聊你的想法呗,市场没人是永远的大哥,变局来了,品牌只能靠自己的硬实力说话。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