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感觉增程车这词现在特别火,感觉好像就那么简单,造起来门槛特别低。实话告诉你,我最近和一位做增程器供应链的朋友聊了聊,他说这东西真的是一根电机一台发动机,配套件少,研发周期短,造车门槛低得吓人。成本呢,他估计比纯电车那啥,电池占大头的造价还低个20%-30%(样本少)。但这也就说明了什么技术含量低,所以你看着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往这儿冲。
你看理想和其它那些新造车品牌,没什么技术门槛的活儿,直接把发动机和电机拼到一起就卖了。最大优点就是省心,不用想着纯电的续航焦虑,也不那么挑电池生产线。钱没赚够,人家就用增程车圈粉,把持住一部分市场份额。去年理想的销量突破了14万辆(粗略算),市场接受度还不错。
插混那就不同了,就没那么简单。插混多了离合器、多档变速箱,整个机械结构复杂,控制策略也复杂,不是单纯拼拼零件就能搞定。去年去上海车展,听一个插混老工程师说,讲到他们花了近4年时间优化与整合,调试程序一遍又一遍,供应链的稳定和零部件匹配简直是考验人。他说:你以为插混就是插个电池和发动机?别傻了,这架构复杂得让人头大。这段话让我想起自己刚入行时拆过的第一台变速箱,复杂到我差点怀疑人生。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补充一句:插混车型的故障率在制造初期整体偏高,一些车型发布两年后,就陆续通过软件和硬件升级才稳定下来。这是个过程,不是谁说技术简单就能秒杀市场的。
那增程车就比纯电车先进吗?其实也不见得。纯电就跟拼乐高,电机、电控、电池三件套装得好自然好用,技术重复率高,供应链成熟,更便宜。增程车虽然有发动机,但很多发动机就是老掉牙的技术,几乎是停产发动机原型直接搬来配个发电机,调教不用太懒,发动机就那么几台型号,一年几百万块做得出来,成也老技术,败也老技术。
你有没有想过,车企涌入这波增程浪潮,很多其实是中了造车快钱的诱惑,觉得成本低,造起来快,能抢占点市场就赚了。实际上,车企并不在乎用户体验能不能打满分,因为这玩法本来就不靠极致,而是靠适当和性价比。卖车的人说:客户还是喜欢省心,别天天跑维修站。这个市场,真心没那么讲究技术高低贵贱,适合就是硬道理。
说到技术门槛和用户体验,有个小插曲。前两天朋友问我:我开了理想和领跑,说实话没啥差别啊,感觉多花了钱多装个增程器,也没啥牛。我笑了:其实你没错,很多买增程车的用户都这一感受,增程车最大的价值就是驱动力续航稳定,省心耐用,不用天天想电怎么充,堵车也能继续走。对个平常人来说,够用就行,特别是北方冬天,这车上班上下学还能扛得住。
但是,我这话也有人不同意,觉得纯电是增程车注定是过渡品。嗯,也可能吧,我倒是觉得厂商比用户更清楚这背后的算计。想想那粗略算的百公里油耗成本,增程车理论上省了电池成本,增加了发动机维护复杂度,保养费用可能涨了20%-30%左右,能不能省到用户口袋里,那就悬了。
说回技术,我这边还没说完(这段先按下不表),增程车最大的好处是技术简单,所以2百多个粉丝的小品牌看着轻松就跟进了,但插混圈子里还真不怎么欢迎他们。行业老油条都知道,插混技术不光是发动机加电机那么简单,要做好控制、可靠性和低碳排放标准,要软硬件配合得天衣无缝。故障率稍微高点,用户基本就吐槽不停。
这不禁让我想问,大家在买车时,真的会花心思去探究增程的发动机排放还是插混的变速箱质量吗?大多数人好像都不关心。只想车别坏,续航够用,开着省心,关键的关键还是价格合适而已。
还有一件事,供应链这块就像我跟那供应商朋友聊的,说造车就像做饭,增程车就是家常菜,简单快手;插混就是多层复杂料理,需要多种设备调配和反复试味,难度大得多。很多品牌忽然跨界增程车造车,估计心里想着这菜也差不多,没想到真做起来得累死。
说过头了,回头想想也有点自嘲,毕竟我当年都在底盘实验线上吊着半夜都没睡醒。技术门槛真不是开个发电机那么简单的事情。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我那会儿拆装的自动变速箱神情,又想起行业那些油污和螺丝头细节。这些东西不值钱,技术是细节决定成败的活儿,不是一句技术简单能说清的。
现在车市讲求快和省,一堆品牌都涌进去,没人能保证他们能持续带来可靠好用的产品。增程车红火,不是因为它技术先进,而是它简单好做,这也是为什么插混车企虽然少,但他们是真的有技术积累,不是谁都能轻轻松松搞定。
我又回到那个问题:你买车时,真会去想插混是不是更复杂这个技术点吗?还是根本就只会看牌子、价格,想买个能用的就行?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大家不如聊聊。
写到这儿,想起一句销售的老话:客户不买技术买方案,这话虽土,却扎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