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那句能见度这么高吗?让我忍不住笑喷。毕竟,在德国比斯特那地方,三辆蔚来ET5扎堆抢充电桩这种画面,看得多了也就觉得正常了。胖虎说的没错,蔚来现在在欧洲算是慢慢扎根了,这条路真是走对了。但这过程比想象中复杂。
我最近翻了下跟同行的聊天记录,感慨挺多。认识一个在欧洲某豪华车企负责渠道的朋友跟我吐槽:中国车在这边操心的点,远比我们先前想的多。尤其是充电这一块,不能像国内那样铺天盖地,他们得和当地运营商妥协,合作门店也得靠经销商去跑,自己自营成本太吓人。大概她说的那些成本,至少贵出50%以上,特别是德国这种地价和人工贵的地方。
咱们先理清楚,蔚来之前的自营方案说白了就是自己干到底。整个充电网络、服务体验、销售门店都自己盖,管得死死的,短期看像样,长期算下来就是烧钱大坑。就像做饭,你不光买食材还得自己种菜,自己养鸡,结果灭火器都拿出来了,根本吃不饱。反观蔚来变招了,开始把重心放在让经销商喂饭,把菜市场门面租给他们,自己只负责调味和出品。这个思路其实挺聪明,也贴合欧洲市场多变的政策和需求。
我得自我更正一下,上头那句话不完全准确。说走对这条路听起来简单,但现实没那么容易。比斯特这个地方风景美,人口不算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充电桩密度足,可以说路人都能看见蔚来在这儿充电。但你要是拿这个经验套用到法国南部某些老城,那真得刨根问底:这些经销商能不能撑得住?政策会不会突然变?维修配件的供应链咋弄?而这些后端问题,蔚来在当地的合作伙伴也还在摸索当中。
我就随便拿个数字来说,充电桩投入在欧洲可能是国内的2.5倍甚至3倍,主要跟土地成本和审批流程有关。有人算过,充满一次ET5的电(假设容量70kWh)在德国可能得花12欧元左右,换成人民币200多,算下来百公里成本接近2块钱,不算便宜。反观国内,我自己开车的体感大概1块钱上下,就这差距,谁都明白。对普通车主来说,这意味着使用成本直接高50%以上,谁能抗得住?
销售端我也有小故事。上周,朋友的亲戚才买了辆蔚来ET5,在德国生活。买车时还挺纠结:买自主品牌还是换个高端德系,毕竟售后还有点担心。店里销售很直白:我们不会逼你买,我们这儿更注重体验和服务,只要你满意。话虽如此,我感觉这也说明蔚来经销商的压力挺大,得往客户身上下功夫,不能光靠品牌说话,毕竟竞争对手whisper了都冷汗。
说到竞争,蔚来面临的冲击也不小。比斯特这地儿,除了蔚来,还有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就冲充电基础说,特斯拉超级充电网络铺开得早,覆盖面广,效率高,这一点打死补不回来。蔚来得靠本地化服务和多元合作弥补差距,这点在目前看来还没完全落实。你问我它用欧版定价换算人民币和国内价格差不多是不是故意的?其实没细想过,但感觉像是在试探市场接受度。
顺便跑题说句,那天我去修车,修理工跟我抱怨:我们这边德国老车,零件贵不说,修起来还要先订货,还等至少两三周。国内的国产品牌倒是快,配件便宜,修完也省心。这让我又想到,在欧洲推自主品牌,换零件和售后能不能压得住成本,也真的是个大坑。
对了,还有个细节刚想起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蔚来欧洲的门店很多都有加装太阳能板,力求绿色环保。这不仅是企业形象的事,背后还有经济逻辑,欧洲电价高,绿色能源能帮他们降低一部分运营成本。细节看着不起眼,但很关键。公司不是只想着卖车,得考虑整个生态圈的花费。
而且,这么多政策环绕,蔚来得随时调节策略,依赖地方渠道也意味着不可控因素大大增加。供应链这块更复杂了,欧洲的供应商版本和国内差别明显,零部件通用性小了,会不会走向碎片化?我觉得可能会,但这条路没走过,没法下断言。
那咱们聊聊,大家觉得?德国这些地方多频繁能见到蔚来在充电?真的能算市场迹象明朗吗?还是像我猜的,可能是某些车主群体集中现象?这影响它持续落地的力度大不大?说出来,都能掀起不少讨论。
最后留个小悬念:你下次路过比斯特,注意观察那几个充电桩,如果看到三辆ET5同时从缓冲变成充电中,那可能就是蔚来欧洲故事的一个活招牌了。你会不会想拍下来传朋友圈?还是日常很普通?聊聊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