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又来了。
“固态电池”这四个字,在新能源这圈子里,简直就跟庙里供着的舍利子似的。隔三差五就得被人拿出来念叨一遍,拜一拜,然后许个愿,说这玩意儿一出,咱电车就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不,工信部的大佬也出来发话了,说要“系统布局”,要“加速落地”。
你听听这词儿,“系统布局”。一听就特有学问,特有高度。但对我这种在互联网泥潭里滚了十几年的老油条来说,这听着就像我那上小学的侄子,每次考试前都雄心壮志地跟我说:“叔,这次我一定系统性地复习,争取拿个双百。”结果呢?你懂的。
倒不是说我不信国家,不信技术。我只是觉得,这事儿吧,越是被捧上神坛,咱就越得蹲下来,扒拉扒拉它脚底下的泥。
说白了,大伙儿为啥对固态电池这么上头?
就两条,戳中了所有电车车主的死穴。
第一,安全。现在的三元锂电池,说得难听点,就像屁股底下绑了个不定时的煤气罐。虽然概率极低,但谁也架不住心里犯嘀咕。网上那些个自燃的视频,一个个跟放烟花似的,看得人肝儿颤。固态电池呢,用的是固态电解质,天生就是个“防火”的材料。有帮哥们儿吹得更邪乎,说“固态电池一来,电车起火将成为历史”。这话听着就跟“喝了这杯,咱就天下无敌了”一样,豪气是豪气,就是有点缺心眼。历史是那么容易被终结的吗?但你别说,这饼画得是真香,谁不想自己的车是个绝对安全的铁疙瘩呢?
第二,续航。这是另一个老大难。现在市面上喊着“续航1000公里”的车,不少都是在特定工况下跑出来的“实验室冠军”。你真开个空调,跑个高速试试?续航给你打个七折都算对得起你。我一哥们儿,开电车回趟老家,全程三百多公里,愣是在服务区充了两次电,路上规划行程比当年考研规划复习重点还用心。那感觉,哪是开车,整个一“续航焦虑症”的临床治疗过程。固态电池一上来,能量密度直接给你干到500Wh/kg,理论上真能让你轻轻松松跑个一千公里。那才叫真正的自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而不是被充电桩拴住的电子宠物。
安全加长寿,这两味药一下,谁不迷糊?问题是,这药还在丹炉里炼着呢,连个药丸子影儿都还没见着,外头已经把广告打出去了,说能包治百病,长生不老。
有意思的是,这几年,我感觉自己一直在见证一个新词的诞生:从“PPT造车”,进化到了“PPT造电池”。
你看这牌桌上的玩家,一个个都把自己的底牌亮了半张,让你看着眼馋,又摸不着。
先看咱国内这几位“武林高手”。
宁德时代,带头大哥,家大业大。说全固态2030年再说,现在先搞“半固态”顶上。这路子就特别实在,像个稳重的中年人,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先整个能用的、能卖钱的出来。半固态,说白了就是往现在的电池里掺点“固态料”,果冻状,不是纯固体。性能提升点,安全性好一点,成本高一点。像什么?就像你炒菜,嫌味道不够,又没钱买顶级松露,那就先撒点好点的蘑菇精提提鲜。味道确实不一样了,但你说这是山珍海味,那就有点吹牛了。
比亚迪,自己产车自己产电池,垂直整合的典范。也喊着2027年上车,2030年要跟现在的电池一个价。这目标就相当有野心了。比亚迪这几年,确实猛,像个精力旺盛的愣头青,敢想敢干。但“固液同价”这事儿,我持保留意见。新技术刚出来,哪个不是贵得要死?当年大哥大卖几万块一个,你敢信?成本下降是必然的,但2030年就打到平手,这得是开了多大的挂啊。
还有欣旺达、国轩高科这些,也都在秀肌肉。这个搞聚合物的,那个搞“金石电池”的,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中科院那边也说攻克了啥“界面难题”。
你发现没?这就像一场盛大的“军备竞赛”。大家都在疯狂地公布自己的研发进度、能量密度、量产时间表。为什么?
要我说,这里头学问大了。一方面,这确实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没两把刷子你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另一方面,这更是一场“资本市场的故事会”。股价要不要拉?投资人的信心要不要给?品牌的高端形象要不要立?必须得画饼啊!你不画,隔壁老王画了,那聚光灯、热钱、还有消费者的目光,不就全跑他那儿去了?
这事儿就跟咱们在公司里一样。老板要搞个大项目,八字还没一撇呢,就得先拉个项目组,搞个启动会,对外宣称我们已经掌握了核心科技,明年就能颠覆行业。为啥?造势嘛!先把声量搞起来,把预期拉满,资源自然就向你倾斜了。至于最后项目黄了还是成了,那是后话。至少在当下,你得让大家觉得你“行”。
再瞅瞅国外那帮“老牌贵族”。
丰田,这个就有意思了。我感觉从我刚入行开始,就听丰田在说固态电池。说了十年了,“狼来了”的故事都讲烂了,狼还没见到影子。现在又说2027年量产。我不是不信,我就是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日系车在电动化上慢了半拍,现在急着想靠固态电池这张牌“弯道超车”……不对,是“换道超车”。这心情我理解,但大哥,咱能先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别老是“即将发布”行吗?
宝马、奔驰这些德系豪华品牌,动作倒是快点,测试车都跑起来了。宝马i7,续航超800公里;奔驰的测试车更夸张,一千两百公里。听着吓人吧?但你仔细品品。首先,这些都是测试车,跟量产是两码事。这就好比模特在T台上穿的衣服,看着炫酷,你敢穿出门上班吗?其次,这些技术初期会用在什么车上?我估摸着,怎么也得是百万级别的旗舰车型。
这就引出了一个最扎心的问题:成本。
固态电池再牛,如果一块电池的成本比一辆普通电车还贵,那它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它就是个“贵族玩具”,是富人们彰显身份和科技品味的新道具。就像百达翡丽的手表,准是准,好看是好看,但对我们这些戴着小米手环计步数的人来说,它唯一的意义就是出现在杂志和朋友圈里。
所以,工信部说要“系统布局”,我觉得关键就在这儿。布局的不仅仅是技术研发,更是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控制。怎么把阳春白雪的技术,变成我们都能用得起的下里巴人?这才是真本事。否则,技术永远停留在实验室和富人的车库里,那所谓的“产业化”,也就是个空壳子。
绕了一大圈,咱把线收回来。
这固态电池,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我的判断是:远,也没那么远。
说它远,是因为真正的、纯粹的“全固态电池”,能做到又便宜、又耐用、又安全的,估计没个七年八年,你别想在二十万级别的家用车上看到。这里头的技术坎儿太多了,什么固固界面接触、循环寿命、生产工艺,每一个都是要科学家们掉光头发才能解决的难题。
说它没那么远,是因为“半固态”这个过渡方案,已经来了。未来三五年,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上市。它们会比现在的车续航长一点,安全性高一点,当然,价格也贵一点。它不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但会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良。
这挺符合商业规律的。一口吃不成胖子,那就一小口一小口地吃。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当所有人都在仰望“固态电池”这个神坛的时候,我倒觉得,咱不如低头看看脚下的路。这条路,叫“半固态”。它没那么性感,没那么多光环,但它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
至于那些车企们画的2027年、2028年的大饼,咱就当个相声听,乐呵乐呵得了。别太当真,也别完全不信。就当是给生活加点盼头。万一哪天真实现了呢?那敢情好,咱也跟着沾光。要是没实现呢?也没啥,反正这几年,我们被“画饼”的次数,还少吗?
真正的革命,从来都不是敲锣打鼓宣告出来的,而是在你没注意的时候,悄悄改变了一切。
所以啊,这固态电池,你是信它画的饼,还是信它脚下的路?评论区,咱掰扯掰扯。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