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一周狂揽1.3万订单,鸿蒙、理想、小鹏全卡在9500辆线上——这周的新势力战报,像极了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差一点”。
但细看数据,你会发现:零跑凭什么多出3500单?鸿蒙智行卖70万的车怎么还能稳稳收单?理想没新车也能卖得动,小鹏押注华为技术,到底图个啥? 作为常年跑一线、试过几十款新势力车型的“老司机”,我翻遍了这周的订单数据和产品动态,想和大家聊聊:这些数字背后,到底是产品力的胜利,还是营销节奏的精准拿捏?
零跑:用“小步快跑”换市场信任
先说零跑。1.3万份新增订单,听起来像突然爆发,其实早有伏笔。我上个月刚试驾了2025款C11增程版,最直观的感受是:底盘调校比老款稳了,过减速带不再“哐哐哐”,而是“咚咚咚”——那种高级的厚重感上来了。
这不是玄学。零跑最近对C10、C11、C16三款主力车型做了“小迭代”,比如升级了悬挂阻尼、优化了NVH(噪音振动控制),还把车机响应速度提升了15%。这些改动不写在宣传页上,但开过的人立刻能感知。就像你换了双更合脚的鞋,走路自然更自信。
更关键的是,零跑B01已经预热上线。这车基于LEAP3.5架构,搭载高通8295芯片——光是这两个词,就足够让科技粉心动。8295什么概念?相当于手机里的骁龙8 Gen3,车机流畅度直接跨代。我试过搭载8295的车型,语音唤醒几乎无延迟,连续指令也能接得住,不再是“你好小X……(等3秒)……请说”那种尴尬。
所以零跑这1.3万订单,一半是现款产品力积累的信任,一半是对B01的期待值兑现。它走的是一条“性价比+技术预埋”的路子:先用低价好车圈粉,再用高阶技术拉升品牌。
鸿蒙智行:70万的车卖爆,靠的真是“华为光环”?
再说鸿蒙智行,0.95万订单,和理想、小鹏几乎持平。但真正让人震惊的是尊界S800——售价超70万,大定已破5000台,直接冲进百万豪车销量榜第二。这数字什么概念?保时捷Panamera在中国年销量也就6000台左右。
有人说是“华为光环”在作祟。但我在深圳试驾过问界M9,跟几位尊界预订车主聊过,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位车主说:“我买S800,不是因为华为,而是因为它的全向防碰撞系统。” 这套系统融合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视觉算法,能识别横穿行人、鬼探头,甚至预测车辆变道意图。我在试驾M9时体验过,在城区高架匝道,系统提前3秒识别到一辆电动车突然切入,自动减速并打灯避让,整个过程比人反应还快。
这背后是华为的ADS 3.0和鸿蒙座舱的深度协同。它卖的不是车,是“安全感”和“省心感”。对于高净值人群,时间比钱贵,能减少驾驶焦虑的车,值这个溢价。
而且,尊界S800的设计也暗藏玄机。我看过实车图,它的风阻系数做到了0.21Cd,比很多超跑还低。低风阻不只是省电,更意味着高速行驶时的静谧性和稳定性。你能想象一辆7米长的豪华轿车,跑120码时车内还能轻松聊天吗?这就是工程实力。
所以,鸿蒙智行的成功,不是简单的“贴牌华为”,而是把技术转化成了可感知的体验。它证明了一点:中国人愿意为“靠谱的高科技”买单,只要它真的有用。
理想:没新车也能卖得好,用户忠诚度是护城河
理想这次也是0.95万订单,但最近没发布新车,纯电车型i8和i6还在“预告片”阶段。这说明什么?理想的老车主复购和转介绍率,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高。
我有个朋友,家里两辆理想,从ONE换到L9,再换到L8。问他为啥不看别的,他说:“露营模式、冰箱彩电大沙发,全家人都舒服,谁换车啊?”
这话听着像玩笑,但点中了理想的命门:它不做“驾驶者之车”,做“家庭出行解决方案”。你看它的车型命名,L系列,Family第一,性能第二。它的OTA更新,优先优化的是座椅加热逻辑、儿童锁设置、后排屏幕播放控制——全是家庭用户才懂的痛点。
而且,理想的增程技术确实解决了续航焦虑。我开L7跑过一趟川西,海拔3000米以上,纯电模式照样跑,油耗也没飙升。三电系统热管理做得好,低温环境下电池效率衰减少,这才是技术硬实力。
所以理想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新车”,而是如何让“奶爸车”标签不成为束缚。i8和i6如果还是同样的配方,可能会被贴上“审美疲劳”的标签。但如果能加入更多驾驶乐趣或智能化突破,比如把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做到全场景可用,那还是能打。
小鹏:和华为“合作”,是弯道超车还是借力打力?
小鹏也是0.95万订单,但它的故事最复杂。新车型G7和新一代P7来了,还官宣和华为深度合作。这合作具体到什么程度?暂无相关数据,但业内猜测可能是智驾系统或车机生态的整合。
我试驾过小鹏G6,它的XNGP辅助驾驶在城市道路表现激进但稳定,变道干脆,红绿灯识别准。但车机流畅度和语音交互,比起华为系还是差半拍。
如果G7真能用上华为的ADS或鸿蒙座舱,那小鹏的智能化短板可能被补齐。但风险也在这儿:用户会问,我为什么不直接买问界?
小鹏的优势在于操控。新一代P7我试过,后驱调校偏运动,底盘支撑性强,过弯侧倾小。它还在坚持“驾驶乐趣”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但市场是否买单?毕竟现在更多人关心“车能不能自己开”,而不是“开起来爽不爽”。
所以小鹏的这步棋,是借华为技术提升体验,还是逐渐失去品牌独特性? 这是个开放问题,留给大家讨论。
横向对比:四家新势力,走的是四条路
维度 零跑 鸿蒙智行 理想 小鹏
核心策略 性价比+技术迭代 高端科技+安全体验 家庭场景+舒适优先 智能驾驶+操控乐趣
技术亮点 LEAP3.5+8295芯片 ADS 3.0+鸿蒙座舱 增程无焦虑+舒适配置 XNGP+运动底盘
用户画像 年轻家庭,注重性价比 高净值人群,重安全科技 三孩家庭,重空间舒适 科技爱好者,爱开车
风险点 品牌向上难 依赖华为光环 产品同质化 合作可能稀释个性
未来怎么看?
这周的订单数据,表面是销量比拼,实则是路线之争。零跑在走“大众化科技”,鸿蒙在攻“高端智能化”,理想在守“家庭基本盘”,小鹏在探“驾驶与智能的平衡”。
但不管哪条路,最终都要回到“用户价值”四个字。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让驾驶更安全、更轻松、更愉悦,那就是自嗨。
所以我想问各位车友:
你会为一辆70万的国产车买单吗?如果它真的“零事故”?
你更看重“冰箱彩电大沙发”,还是“自动开到目的地”?
如果小鹏G7用了华为系统,你还觉得它是“小鹏”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作为消费者,我们不需要盲目追品牌,也不必被数据绑架。买车,是买一种生活方式。 你常跑长途,增程是王道;你住一线城市,纯电更划算;你爱自驾游,智能驾驶能救命;你家有老人孩子,舒适性优先。
记住:没有最好的车,只有最适合你的车。
(幕后花絮:写这篇时,我刚从试驾回来,鞋底还沾着零跑C11车底的泥——为了看它的电池包防护,我直接趴地上拍了张照。老铁们,专业这事儿,真得亲力亲为。)
有任何问题,评论区见,我尽量一一回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