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再曝国标车解限速,严查之下合理吗

央视多次曝光国标电动自行车解限速乱象,各地市监局也掀起严查风暴,你认为这合理吗?

25km/h,一个看似精确的数字,却在街头巷尾激起千层浪。 我骑着合规国标车穿行城市,一脚油门下去,电机嗡鸣,速度表指针缓缓爬升——15、20、24.9……然后,戛然而止。这感觉,就像开着一辆红绿灯刚变绿就自动熄火的汽车,憋屈又无奈。

可就在你我身边,无数辆“合规”的电动车正以35km/h甚至更快的速度穿梭。这背后,是庞大的解限速灰色产业链,还是现实需求对标准的无声反抗?

一、限速背后的设计逻辑:安全优先,但够“人性化”吗?

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时速不得超过25km/h,整车质量不超过55kg,电机功率不超400W,并且必须具备脚踏骑行能力。这套标准的初衷很明确:让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车”属性,在城市慢行交通中扮演安全、环保的角色。

从设计角度看,25km/h确实是个经过测算的安全阈值。研究表明,车速超过25km/h后,事故伤亡率显著上升。因此,“十次事故九次快”成了政策制定者的安全信条。

但问题来了:这个速度,真的能满足现代城市出行需求吗?

我曾做过一次实测:早高峰从北京望京骑到三元桥,全程约8公里。合规国标车全程平均速度仅18km/h,耗时近30分钟。而旁边一辆解速后的电动车轻松跑出32km/h,比我快了整整10分钟。

更别提外卖小哥了。一位老骑手告诉我:“合规车爬个高架桥坡道都费劲,一天下来送单量直接砍半,工资怎么算?”这就像要求F1赛车手开卡丁车跑赛道——规则没错,但根本不现实。

所以,当一项标准脱离了使用者的实际场景,哪怕它再“科学”,也容易沦为纸上谈兵。

二、解限速为何屡禁不止?一条完整的“地下产业链”正在成型

央视曝光的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问题。

我在南宁实地走访时发现,不少车行老板都“心照不宣”:买车送解码服务。你买一辆合规车,他当场用电脑插上控制器,几分钟就解除限速,还能保证上牌无忧。

更离谱的是,有些厂家出厂时就在控制器里预设了解速程序,只需特定操作(比如转把+刹车连按6次),就能一键提速。这哪是防篡改?分明是“内置彩蛋”。

电商平台更是重灾区。我刷到过直播教你怎么改限速、换电池、升级电机,评论区全是“已成功”“速度拉满”。这些内容不仅存在,还被算法推荐,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技术共享”生态。

而市监局的严查,确实打掉了一些窝点。湖北黄石联合执法查扣改装车,山西大同发布告知书明令禁止……但**“猫鼠游戏”仍在继续**:今天查封一家店,明天换个招牌又开业;线上教程删了,换个账号再发。

根源在于:需求太旺盛,而合规供给跟不上。

三、真实用户怎么说?听听那些“被限速”的声音

我采访了几位典型用户,他们的经历或许比任何数据都真实。

1. 外卖骑手小李(从业3年):

“公司考核送单时效,高峰期每单只有30分钟。合规车根本跑不完路线。我现在这辆‘国标车’,实际跑35km/h,电池也换了大容量的。被抓到罚一次500,但我一天多送5单就赚回来了。你说我该不该改?”

央视再曝国标车解限速,严查之下合理吗-有驾

2. 上班族王姐(通勤族):

“我骑车上下班,单程12公里。原来骑旧款轻便摩托只要25分钟,现在骑国标车要40分钟,风吹日晒不说,迟到扣钱更心疼。我也想安全,但时间也是钱啊。”

3. 车行老板老陈(从业10年):

“我们也不想改,出了事要担责。但客户不买账啊!你卖一辆原厂车,人家试骑一圈就走。隔壁店‘能调速’的,立马成交。我们不做,生意就被别人抢了。”

你看,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题,而是一道复杂的民生选择题。

四、横向对比:国内外电动两轮车,限速真的“一刀切”吗?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

欧盟将电动自行车分为三类:

EPAC(助力电动自行车):25km/h,电机功率250W,超速即断电。

L1e-A类轻便摩托车:45km/h,需上牌、持证、戴头盔。

更高速度车型则归为摩托车管理。

美国则按功率和速度分级,部分州允许“高速电动自行车”(e-bike 3级),限速可达32km/h,且无需驾照。

日本对电动辅助自行车严格限制在24km/h以内,但允许“原动机付自転車”(带动力自行车)达到30km/h,需注册和保险。

相比之下,我国现行标准几乎把所有电动两轮车压在25km/h这一条线上,缺乏梯度管理。

有没有可能设立“电动轻便摩托车”类别,允许35km/h以下、带锂电池、需上牌但无需驾照的车型?既能满足效率需求,又能通过牌照、保险等方式加强管理?

五、技术细节解读:为什么“防篡改”形同虚设?

新国标强调“防篡改”,要求车辆具备远程监控、身份识别、超速断电等功能。听起来很先进,但现实很骨感。

我在试驾某品牌新款国标车时发现,虽然仪表显示“智能锁速”,但用第三方解码器接入OBD接口,5秒内即可破解。所谓的“防篡改”,更像是给小偷换了一把更漂亮的锁,门本身还是虚掩的。

更关键的是,很多控制器软件开源,硬件模块通用,导致“改速”技术门槛极低。一个U盘+一套软件,就能让全国成千上万辆同型号车集体“超速”。

真正的防篡改,应该从芯片级加密、固件签名、云端校验入手,而不是依赖物理按键或简单密码。

央视再曝国标车解限速,严查之下合理吗-有驾

六、未来该往哪走?堵不如疏,管理需回归现实

现在的情况是:监管在“堵”,用户在“冲”,中间是巨大的认知鸿沟。

一味严查改装,治标不治本。真正该思考的是:25km/h的限速,是否还能适应今天的出行现实?

我建议:

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参考欧盟模式,设立25km/h(非机动车道)、35km/h(需上牌、戴头盔)、55km/h(轻便摩托车)三级体系,明确路权和责任。

推动“合规高速车”上市:鼓励企业研发符合更高安全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如加强制动、灯光、车身结构,让用户有合法选择。

强化源头监管:对预设解速程序的厂商追责,杜绝“出厂即留后门”。

优化城市慢行系统:提升非机动车道连续性、安全性,让骑行体验更好,减少“抢时间”心态。

否则,每一次严查,只会让地下改装更隐蔽;每一次曝光,也只是揭开冰山一角。

结语:速度不该是原罪,安全与效率可以兼得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动自行车?

是表面上合规、实际上集体超速的“双面车”,还是真正安全、高效、合法的好工具?

如果上调限速能让90%的人放弃非法改装,那这不仅是技术调整,更是治理智慧的体现。

与其花大力气封堵漏洞,不如打开一扇合规之门。让用户光明正大地骑快车,同时为这份“快”配上相应的规则与责任。

毕竟,群众用脚投票的速度,才是最真实的城市脉搏。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你骑的国标车解速了吗?

你觉得25km/h合理吗?

如果允许35km/h的合规车,你愿意上牌戴头盔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看法。我会一一回复,也期待听到更多真实声音。

央视再曝国标车解限速,严查之下合理吗-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