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只要摩托车一响,街坊都要侧目。
那时,只要家里添了一辆摩托,就是全村的新闻。
婚礼上,伴郎骑着摩托开道,孩子升学,父亲咬牙买一台嘉陵或豪爵,算是给面子,乡镇干部下乡,不坐小车,反而是骑摩托最气派。
重庆、江苏、广东,成了摩托的三大热土。
重庆尤其疯狂,江北、九龙坡、大渡口,厂区遍布,车间轰鸣声昼夜不息,一个工人进摩托厂,地位不亚于今天进互联网大厂。
“摩托一响,黄金万两”,这不是夸张,而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面子、阶层、身份的象征。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往日的繁华几乎不见踪影。
摩托产业泡沫化的轨迹,也成了一堂刻骨铭心的产业课。
01
摩托车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候的中国人渴望比自行车更快的代步工具。
汽车太贵,进口车遥不可及,摩托车恰逢其时。
当时的日本本田、铃木、雅马哈在中国抢手,但价格高得离谱,一台能顶几年的工资,结果,中国厂商盯上了机会,既然买不起,那就自己造。
于是,90年代迎来“山寨摩托潮”。
全国迅速涌现 300 多家摩托车厂,从国企到乡镇作坊,只要能焊车架、铸发动机,就敢贴牌卖车。
名字也颇有意思:嘉陵、建设、金城、豪爵、大阳、五羊……听上去和日系品牌有七八分相似。
有的厂甚至打口号:“比本田还本田!”
当时的重庆摩托老板,西装革履,腰间别着大哥大,出门开奔驰,喝红酒,口口声声“全球战略”。农村家庭把摩托当小康标配,娶媳妇、升学、攀比,都少不了一辆车。
摩托车产业,成了全民造富的梦想。
可这个行业表面繁荣,背后却是虚火。
大部分厂商靠模仿起家,发动机、变速箱几乎完全照搬日本标准,谁也不愿砸钱做研发,毕竟抄一抄更快。
结果是外观虽然仿的像,品质跟不上,中国摩托出口到越南、非洲,初期很受欢迎,但很快被投诉质量太少。
最初,一辆摩托车能带来几千元的利润,厂商和经销商都笑逐颜开,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迅速白热化,利润空间被一点点压缩,一台车从能赚几千,到最后只剩下几百。
更糟糕的是,很多经销商都习惯赊账,车虽然卖出去了,钱却迟迟收不回来。
为了维持销量,厂商只能不断想办法促销,从“买车送头盔、送雨衣”开始,到后来甚至发展成买车送发动机,整个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就是摩托产业的“内卷1.0”。
更荒唐的是,不少厂子已经不靠卖车赚钱,而是靠卖许可证和品牌授权,这套模式短期暴利,但从长远看,等于把行业彻底推向泡沫。
02
摩托产业的致命打击,不来自市场,而是政策。
2004年前后,全国不少城市开始陆续推出“禁摩令”。
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摩托车交通事故频繁发生,飞车抢劫更是让社会治安压力倍增;
另一方面,噪音扰民、尾气污染,加上城市道路日益拥堵,让摩托车逐渐被视为隐患。
政策一出,限制措施十分直接,不上牌、不能进城、禁止上路。对整个行业而言,这几乎就是当头一棒,车还在生产,但城市直接禁掉,消费者自然也就没有了购买的动力。
企业只能转向出口,短期内,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中东、非洲风光无限,出口量甚至占全球 60%。
然而好景并没有持续太久。
很快,新的问题接连出现:越南、印尼等国的本土摩托企业迅速成长,占据了原本属于中国厂商的份额;非洲用户在被劣质产品“坑怕”之后,开始集体转向更耐用的选择;而日本品牌凭借稳定的品质和口碑,再次在海外市场收割人心。
内销已被压缩,出口又遭遇瓶颈,中国摩托车产业就此进入了自由落体般的下坠。
2010年之后,中国摩托产业彻底进入残局。
昔日的老国企,逐渐失去了存在感。
嘉陵、建设,这些曾经代表重庆骄傲的红色招牌,在政策保护下苦撑了几年,但最终还是要么被并购整合,要么彻底淡出市场。
辉煌一时的名字,如今只能在博物馆里寻觅。
民营企业也没有逃脱困境,最典型的就是力帆。靠摩托发家的尹明善曾豪言壮志,不仅要造汽车,还要涉足地产、投资足球,结果却因多线扩张拖垮了根基。
2020年,力帆最终因债务问题走到破产重整的境地。
至于数量庞大的中小厂,就更是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车间停工,设备当废铁卖,工人们改行去送快递、跑外卖,成为新时代的骑手。
摩托车并没有彻底消失,但它的地位已经完全变了。
曾经象征小康和身份的摩托,如今更多只是外卖小哥和快递员赖以谋生的工具。
重庆,这个当年被誉为“世界摩都”的地方,如今只剩下零星几家大厂在苦苦支撑。
喧嚣散去,留在地上的,只是一片空壳和无尽的唏嘘。
03
摩托车产业的起落,其实是一堂鲜活的制造业警示课。
首先,野蛮扩张撑不起长久。
摩托车的辉煌,并不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基础上,而是依赖于政策空档与市场需求的短期叠加。
风口一旦过去,政策一旦转向,再火热的产业也会顷刻坍塌。
其次,技术与品牌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中国摩托车在最红火的时候,没有研发积累,也缺乏品牌壁垒,只能靠低价抢市场。
结果是,国内市场被禁摩令掐断,国外市场又因质量问题被嫌弃,繁华褪去,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最后,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新能源车会不会重演这一幕?
眼下的新能源产业,似乎和当年的摩托车有些相似:厂商蜂拥而入,资本狂热追捧,产能快速扩张,价格战此起彼伏,很多新势力尚未真正建立起技术优势。
当然,新能源和摩托车有本质区别。中国在电池、电驱动、智能化等核心环节上已经拥有全球领先优势,这并不是当年的低端山寨。
新能源车是国家战略级的赛道,格局远大于摩托车。
但警钟依旧,任何产业,如果只顾追风口、拼规模,而忽视技术沉淀和品牌建设,最终都可能重蹈摩托车的覆辙。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补贴,也不是噱头,而是硬实力。
产业要想走远,不能只靠风口与投机。
只有技术沉淀、品牌价值和长期主义,才能让中国制造真正走出泡沫,走向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