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吃饭,他说准备换车,我还以为他会选个新能源车,毕竟现在路上绿牌车越来越多了,结果他说 “还买轩逸”,我当时就愣了,问他 “为啥?现在新能源车配置多高,屏幕大、智能功能也多”,他就笑了,说 “用着踏实,换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的轩逸开了五年,除了保养没进过修理厂,而且过年回老家,加一箱油就能到,不用找充电桩”。
这事让绵挺有感触的,后来特意去查了查数据,才发现轩逸这车是真能打:乘联会2024年的数据显示,轩逸全年销量超过38万辆,稳居轿车销量榜前三、就算在新能源卖得火热的年份里,它也没掉链子。 绵觉得,轩逸卖得好,真不是偶然,不是说它有多先进多厉害,而是它把 “普通人买家用车最在意的东西” 抓得太准了,今天就跟大伙聊聊这事。
先说个最直观的点,轩逸不是在“卖车”,是在卖“省心的记忆”。 懂的都懂,买家用车最怕啥?怕小毛病多,怕修起来贵,怕用着不趁手。轩逸刚好把这些“怕”都给解决了。我老家有个亲戚,2018年买的轩逸经典款,现在还在开,上次回老家见他,他说 “这车开了快六年,就换过轮胎和电瓶,别的啥问题没有,平时加92号油,一公里也就五毛钱不到”。这种“用着没毛病”的体验,会变成一种“记忆”,等亲戚朋友要买车,他第一反应就是“推荐轩逸”,毕竟谁也不想买个车天天操心修修补补。
而且绵发现,轩逸的用户里,“复购”和“转介绍”的比例特别高。 之前看到乘联会的一份调研,轩逸的用户复购率大概在18%左右,比同级别其他车型高不少,意思就是说,十个买过轩逸的人里,差不多有两个换车的时候还会选轩逸。为啥会这样?其实就是 “习惯”和“信任”:开惯了轩逸的方向盘手感,习惯了它的座椅角度,知道它的油耗大概多少,甚至知道去4S店保养一次要花多少钱,这种“确定性”对普通人来说太重要了。就像你常去的那家早餐店,味道不一定多惊艳,但你知道吃了不会拉肚子,价格也稳定,所以总想去。
再聊聊价格,轩逸的定价策略是真的“懂人心”。 不是说它有多便宜,而是它能让不同预算的人都找到“合适的选项”。比如它有经典款,终端价有时候能到6万左右,对刚工作没多久、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来说,这个价格能买到合资车,而且还是销量靠前的车型,心里觉得“值”;然后有尊享版,价格大概13万左右,比经典款多了真皮座椅、全景天窗、智能驾驶辅助这些实用功能,刚好满足三口之家的需求;还有智联版,加了车联网功能,针对喜欢科技感的年轻人。
绵觉得最妙的是它的 “价格锚定”:比如你预算10万,看经典款觉得“够用”,但看到尊享版只贵3万,多了这么多实用配置,就会觉得“不如加点钱上尊享版”;如果你预算15万,看智联版的时候,又会觉得“比同级别其他合资车便宜两万,配置还差不多”,不知不觉就被它的定价圈住了。而且轩逸的终端优惠也很会选时机,比如每年年底冲销量的时候,优惠幅度能到3-4万,很多人会等着这个时候下手,觉得“占了便宜”,其实这都是厂家算好的,但架不住消费者吃这一套。
还有一点,轩逸把家庭用户的“隐性需求”研究得透透的。 很多车型都说自己“适合家庭用”,但大多只说空间大,轩逸不一样,它抓的是那些“看不见但很重要”的点。比如后排中间的地板,很多车型都是凸起的,中间坐个人腿都没地方放,但轩逸的后排地板几乎是平的,要是一家五口出门,中间坐个孩子或者老人,也不会觉得挤;再比如后备箱,轩逸的后备箱开口很低,而且容积有560L,我邻居阿姨就说,她每次买完菜,不用费劲就能把菜篮子放进去,要是买个大西瓜或者婴车,也能轻松装下,这对家里有老人或者小孩的家庭来说,太实用了。
还有座椅,据了解,它是 “移动大沙发”,绵觉得不止是软,更重要的是“贴合”。比如开长途的时候,很多车的座椅坐久了会腰酸,但轩逸的座椅能托住腰,就算开两三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累。我有个同事,去年开轩逸带家人去海边玩,来回开了六个小时,他说 “我老婆和孩子在后排睡着了,醒了说没觉得不舒服,要是换以前的车,孩子早闹着要下车了”。这种“隐性的舒适”,比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更能打动家庭用户,因为家用车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坐得舒服。
应对新能源的竞争,轩逸也有自己的“差异化防御”。 现在新能源车确实火,智能驾驶、大屏、快充这些功能很吸引人,但轩逸没有跟着去拼这些,而是把自己的“优势”放大。比如充电不方便的地方,像农村或者一些三四线城市的郊区,新能源车充电得跑老远,轩逸就不用,随便找个加油站就能加油,几分钟就能继续开;再比如长途驾驶,过年回家的时候,高速上的充电站经常排队,有时候排一两个小时都充不上电,轩逸加一次油能跑600多公里,从北京到济南,中途都不用加油,省了很多麻烦。
绵还发现,很多买轩逸的人,不是“不懂新能源”,而是 “知道自己需要啥”。比如有个网友说,他家里有一辆新能源车,平时在市区开,但又买了一辆轩逸,因为“周末带家人去周边玩,新能源车续航不够,而且冬天开空调续航掉得厉害,轩逸就没这问题”。这其实是一种“互补”,新能源车适合市区短途,轩逸适合长途和不方便充电的场景,而轩逸刚好抓住了这个“需求缺口”,没有跟新能源车硬拼,而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维修保养的便利性,也是轩逸的一大优势。 绵查了一下,日产在全国有超过1300家4S店,就算是一些小县城,也能找到日产的维修网点,这对很多人来说太重要了。比如你开车去外地,车出了点小问题,不用到处找修理厂,直接去当地的日产4S店就行,而且配件也便宜,比如换个空气滤芯只要几十块,做一次小保养也就500块左右,比很多合资车都便宜。
我老家的一个修车师傅就说,“轩逸的配件好买,而且故障率低,我们这修轩逸的很少,大多是做保养,有时候车主来做保养,聊几句就走了,不用等太久”。这种“维修方便、便宜”的体验,会让很多人觉得“省心”,毕竟买家用车,不是只看买车的时候花多少钱,还要看后续用的时候花多少钱、费多少劲,轩逸在这方面做得确实到位。
还有一点,轩逸的“保值率”也是个加分项。 懂车的人都知道,买车的时候要看保值率,不然开几年想换车,亏太多就不划算了。乘联会的数据显示,轩逸三年的保值率大概在65%左右,比同级别其他车型高5%-10%,意思就是说,你花13万买一辆轩逸,开三年再卖,还能卖8万多,要是同级别其他车型,可能只能卖7万多,这中间差的一万多,对普通人来说不是小数目。
我有个同事,2020年买的轩逸尊享版,2023年想换车,把轩逸卖了8万5,他说 “当时买的时候花了12万多,开了三年才亏4万,比我朋友的车亏得少多了,我朋友买的某国产车型,开三年亏了6万多”。这种“保值”的属性,会让很多人觉得“买轩逸不亏”,尤其是那些打算开几年就换车的人,这也是轩逸能吸引不少消费者的原因之一。
绵觉得,轩逸卖得好,最核心的原因是它“不跟别人比热闹,只跟别人比实在”。 现在很多车型都在拼配置,比如大屏、智能驾驶、全景影像这些,确实很吸引人,但很多功能普通人其实用不上,比如有的车有自动泊车,很多人还是习惯自己停车;有的车有大尺寸中控屏,大多时候也就用来放音乐。轩逸不一样,它不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把“基础功能”做到极致:油耗低、空间大、小毛病少、维修方便、保值率高,这些都是普通人买家用车最在意的东西,它刚好都做到了。
就像我们平时买衣服,不是越贵、设计越复杂越好,而是要合身、舒服、耐穿,轩逸就像一件 “合身的纯棉T恤”,虽然不惊艳,但穿着舒服,而且什么时候穿都合适。绵觉得,现在汽车市场越来越热闹,很多厂家都在追求“新”和“奇”,但轩逸却坚持做“普通人需要的车”,这种“不跟风、不浮躁”的态度,其实才是它能一直卖得好的关键。
当然了,轩逸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它的动力不算强,加速的时候有点肉,要是喜欢开快车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够爽;还有它的内饰,虽然实用,但看起来有点老气,不如一些新能源车那么有科技感。但绵觉得,这些缺点对它的目标用户来说,其实不算啥,因为买轩逸的人,大多是奔着“家用”来的,动力够用就行,内饰实用就好,他们更在意的是 “省心、省钱、方便”,而轩逸刚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最后绵想说,轩逸的成功不是偶然,它不是靠某一项突出的功能,也不是靠低价竞争,而是靠对“普通人需求”的深刻理解,把“家用车”的本质做到了极致。 现在很多人买车的时候,容易被各种新功能、新科技迷惑,但其实买车最核心的还是要“适合自己”,如果你是一个看重省心、实用、经济性的家庭用户轩逸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喜欢科技感、追求动力新能源车可能更适合你。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