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行业数据,2024年新能源车在乘用车中的渗透率大约22%,但样本不稳,波动也大。我在停车场门口把车门关上,手心还带着油膜的温热感,仪表盘的光线像灯塔一样一闪一闪。杭州这场大会,10月10日就要在这座城里揭幕,媒体说它是一次把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态升级落地的试金石。
停车场里她问:你觉得这次会不会真把生态造好?
我答:看功能落地,别只吹口哨。
灯光下修理工阿豪抬头叹道:这代车,像把提速和续航绑在同一个拍子上。
我笑道:对,但充电桩也得跟上。
关于数字,给三组区间:新能源渗透率约22%±3%(估算/样本有限);现场规模约2千到3千人(体感/样本少);电池成本未来三年可能下降10%到25%(猜测)。
同价位的两款车,实操差别就显现在日常使用的可得性和听到的反馈上。A车座椅包裹感偏硬,B车座椅偏软;A车中控屏响应更快,B车换挡区的手感更沉。实际城市通勤时,A车的风噪控制更安静,B车在路面坑洼处的避让更靠前些。你说这算不算实打实的差别?我自己觉得算是最接地气的直观体验。
从供应链和研发的角度看,这事儿其实和买菜很像。关键部件缺货就像某天的豆腐断货,整条线就会卡住;而研发就像改良菜谱:谁先把灵魂味道找准,谁就能更快上线。你会在买菜时,因为配货慢而放弃这家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在想,这么多互动、这么多数据,能不能真正落地成你我日常的出行体验?你们呢,愿意把出行变成一个能和品牌一起打磨的过程吗?
三处提问分散在文中:
- 你会不会因为一场互动就决定买车?
- 出行的快乐,是不是价格,还是可预测性和服务的稳定性?
- 当服务网点需要扩张来支撑生态时,谁来买单,谁来监督?
有点小情绪在心里打转:麻烦总比想象中的多,现实比愿景更需要落地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夹着一张手绘的充电站草图,边角被水笔涂改得有点模糊。纸上写着杭州、10月10日的标记,线条却像在讲一个还没讲完的故事。旁边的注释写着现场演练,但那页角落的折痕像在提示我别太急。
临场小计算:若用电价0.60元/千瓦时,耗电量15kWh/百公里,成本约9元;若电价涨到0.75元,百公里成本约11.25元。换算不准,但至少有个脑海里的底线在跳。
同事小吴在门口对我说:客户不是看名词,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可用性和省心的体验。这话像是一记提醒:别把Fancy with Geely搞成空心的口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互联网生态、线下服务、充电网络、维修网点,哪一个才是决定你愿不愿意接纳这套出行理念的关键?(这段先按下不表)
若你要我用一句话收尾,我也说不出。只是想知道,当我们成为品牌的共同体,日常的出行体验里,你最在意的改变到底是什么?
你愿意把出行想象成和车企一起改良的共同参与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