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L卖不动?不是年轻人不识货,是比亚迪忘了“高端”怎么做了。
3.27万辆批发,1.24万辆零售——今年第二季度,比亚迪汉L的库存积压近2万辆。6月单月,DM-i车型批发5183辆,零售仅991辆;EV版批发6040辆,零售3157辆。这些数据来自乘联会,不是谣言,而是悬在比亚迪头顶的警钟。一款定位20-30万元、承载比亚迪“高端电动轿车”野心的旗舰车型,正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我试驾过汉L,说实话,它硬件真不差。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技术在线的车,偏偏打动不了年轻人?
一、设计细节:高端感藏在细节里,但“家族脸”成了绊脚石
汉L的外观,第一眼是惊艳的。低趴的车头、溜背的线条、隐藏式门把手,风阻系数做到了0.205Cd,这在同级里是顶尖水平。我特别喜欢它的前脸设计,不再是秦、宋那种“大嘴”式格栅,而是用贯穿式灯带+可发光LOGO,营造出一种“未来感”。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它太像“升级版比亚迪”了。
我开它停在商场地库,一个老哥走过来问:“这新款汉DM-i?”我笑着点头。他拍拍车门:“这车不错,就是看着还是像网约车。”这话扎心,但真实。比亚迪的“龙颜设计”太成功了,成功到成了品牌枷锁。消费者看到这种设计语言,第一反应是“性价比”“耐用”“满街都是”,而不是“豪华”“独特”“身份象征”。高端车的第一课,是让人一眼认出它的与众不同。汉L差的,不是设计,是“脱离群众”的勇气。
二、内饰与体验:堆料猛,但缺“情绪价值”
坐进汉L的座舱,你会觉得比亚迪“真舍得下本”。Nappa真皮、木纹饰板、丹拿音响、15.6英寸旋转大屏,还有那块激光雷达——硬件配置拉满。我特意试了它的DiLink 5.0系统,高通骁龙8650芯片加持,操作流畅度不输新势力。语音助手响应快,连续对话自然,甚至能识别“打开车窗降降温”这种模糊指令。
但问题来了:这些配置,为什么让人感觉“高级但不心动”?
我问了几个年轻朋友,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开这车,不像开小米SU7那么有‘感觉’。”我懂他们的意思。SU7的内饰极简,但每一块材质、每一个按键都传递出“科技+运动”的调性。而汉L的内饰,像极了“把所有好东西堆在一起”,但缺乏一种统一的情绪叙事。高端车卖的不仅是功能,更是“我是谁”的投射。汉L的内饰像一个优等生,卷赢了考试,却没赢得人心。
三、动力与操控:性能猛兽,但驾驶乐趣被“舒适”绑架
我试驾的是汉L EV四驱版,官方0-100加速3.9秒。实测下来,踩电门的瞬间,G力直接把你按在座椅上,推背感持续到80km/h后依然强劲。底盘用的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配上云辇-C智能阻尼系统,过减速带时滤震干脆,高速变道也稳如老狗。
但问题也出在这——它太“稳”了,稳到像一台“电动凯美瑞”。比亚迪把汉L调校得极度舒适,牺牲了部分路感和驾驶参与感。我特意找了段山路,想体验它的操控极限,结果电子系统早早介入,限制动力输出,提醒“请安全驾驶”。这当然安全,但不够“爽”。相比之下,极氪007虽然加速慢半秒,但转向更精准,底盘更有沟通感,年轻人更愿意为它买单。
四、智能化:有硬件,缺“灵魂”
汉L配备了激光雷达,支持L2+级辅助驾驶。我试了它的ICC智能领航功能,在高速上能自动变道、跟车、上下匝道,表现稳定。但问题在于:它的智驾系统太“工具化”了,缺乏情感互动。
举个例子。小米SU7的NOA系统,会用语音提醒“前方有施工,请注意”,语气像朋友聊天;而汉L的提示音冷冰冰的:“请接管车辆。”这不只是语音差异,而是背后的产品哲学:一个在造“伙伴”,一个在造“机器”。
我采访了一位汉L车主,老张,35岁,企业中层。他说:“买它是因为续航实、空间大、安全性高,但开出去真没啥存在感。朋友问‘这车怎么样’,我只能说‘挺好的’,说不出更多故事。”这话让我沉默。一辆车如果不能成为谈资,它的“高端”就打了折扣。
五、竞品对比:困在“中间层”的尴尬
我们拉三款车对比:比亚迪汉L(25万元)、小米SU7(24万元)、极氪007(23万元)。
维度 汉L 小米SU7 极氪007
定位 技术旗舰,稳重大气 年轻科技,运动范 驾控乐趣,精致设计
优势 三电技术成熟,安全配置高 品牌调性鲜明,用户共鸣强 操控精准,内饰质感好
短板 品牌认知偏“家用” 售后网络弱,交付慢 品牌溢价能力一般
汉L的优势是“没有短板”,但这也成了它的致命伤——没有鲜明标签的车,最容易被遗忘。年轻人买车,越来越像“选偶像”:你要有态度、有故事、有情绪价值。汉L像一个全能但沉默的学霸,而SU7和极氪007,更像是“有个性的乐队主唱”。
六、出路在哪?要么上,要么下
面对库存压力,比亚迪已经开始“自救”:暂停发货、补贴经销商、砍掉低配版。但这些是战术,不是战略。汉L必须二选一:
向上走:彻底脱离“性价比”标签,打造专属设计语言、专属服务网络、专属用户社群,讲“中国豪华电动轿车”的故事。价格可以再上探,但品牌调性必须同步提升。
向下冲:主动降价到18-20万元,用“技术平权”打穿合资燃油市场。直接对标凯美瑞、雅阁,靠三电技术和配置碾压。
最怕的是“摇摆”——既想当高端,又怕丢销量。消费者最讨厌“既要又要”的品牌。
七、写给比亚迪:别只堆参数,要懂人心
我敬佩比亚迪的技术实力。三电系统、刀片电池、云辇底盘,每一项都硬核。但高端不是参数堆出来的,是用户心里“愿意多花一万块”的理由。
汉L的困境,本质是比亚迪的品牌升级困境。从“性价比之王”到“高端引领者”,这条路没有捷径。需要时间,需要勇气,更需要放下过去的成功包袱。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是该让汉L降价走量,还是坚守高端?
如果你是设计师,会给汉L换一张什么样的“脸”?
你愿意为一辆“技术强但没性格”的车多花钱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最后说一句:车是好车,但“好”不等于“值得买”。理性消费,按需选择,才是对钱包和生活最大的尊重。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