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当我们聊起汽车智能化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五花八门的屏幕交互,还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功能列表? 但对大多数车主来说,再多花里胡哨的设计,都不如“安全”两个字来得踏实。 而长安汽车,恰恰把这份踏实刻进了智能化的骨子里——9月5日,重庆举办的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全新智能化品牌“天枢智能”正式发布,整场大会绕不开的核心,就是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智能化只做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
这份对安全的执着,从来不是一时兴起。 从2021年首届科技生态大会至今,五年时间里,长安一步步把技术积淀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和很多车企追求“功能越多越智能”不同,长安的智能化走了一条“安全优先”的差异化路线,还专门搭建了“眼明-脑灵-腿快”的三位一体核心技术平台——简单说,就是让车能“看清楚风险”“想明白应对”“做得到避险”,把安全从过去的“出了事再应对”变成“没出事先预判、有风险早干预”。
那么,“天枢智能”到底是怎么给车主搭起这层“安全防护网”的? 其实它的布局很清晰,就围绕我们开车最关心的三个方面:驾驶辅助、智能座舱和底盘系统。
先说驾驶辅助,以前不少辅助功能总给人“刻板”的感觉,比如只能按固定规则走,遇到突发情况就“懵”。 但“天枢智能”的驾驶辅助不一样,通过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和多模态大模型,车能像老司机一样“灵活应变”——比如早高峰堵车时,能提前感知前车刹车节奏,不会猛踩刹车;遇到行人横穿马路,也能快速判断避让路线,这份实时风险感知能力,比我们自己盯着路况还多了一份稳妥。
再看智能座舱,它没把重点放在“屏幕有多大”上,而是从交互、音响、显示、智联、健康五个维度,造了个像家里一样舒服又安全的空间。 比如交互时不用扯着嗓子喊指令,轻声说需求就能精准响应;长时间开车时,座舱会自动调节空气流通,连座椅角度都能根据驾驶姿势微调,一家人出门长途旅行,老人孩子坐久了也不觉得累,这种“舒服”里,藏的是对驾乘者的细致关照。
最让人安心的,还要数底盘系统的“三招防护”——识险、避险、脱险。 “识险”时,车就像有了“透视眼”:轮胎的胎压、磨损状态实时监控,连电池有没有磕碰都能靠弹性波识别技术精准定位,精度能达到25毫米,相当于一颗指甲盖的宽度,哪怕是小磕碰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避险”时更厉害,雨天路面湿滑,多模态附着极限感知、动态扭矩管理这些技术一启动,打滑幅度能减少60%以上,再也不用怕踩刹车时车“跑偏”;就算遇到十级横风,120公里时速下,主动横风稳定系统也能把车身偏移控制在0.4米以内,比车道宽度的一半还少,安全感拉满。 至于“脱险”,长安首搭的分布式电驱系统更是给足了底气——就算在225公里的极速下爆胎,车也能保持稳定不失控,这种极端场景下的可控性,才是对生命最实在的保障。
随着“天枢智能”亮相,两款搭载这套技术的新车也来了:深蓝L06和长安启源A06,这意味着长安的智能安全技术,真真切切要走进普通车主的生活了。
深蓝L06一出手就带着硬实力,率先用上了行业领先的3nm车规芯片,比现在主流的5nm芯片性能提升了30%——别小看这30%,导航时定位更准,跟车机交互时反应更快,连切换音乐、设置空调都不用等;而且它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配合端到端智驾算法,辅助驾驶时加减速更平顺,过弯道时也能精准控向,开起来就像有个经验丰富的“副驾”在旁边搭把手。
长安启源A06则把“贴心”做到了细节里。 它用的中央环网架构,配合全车统一的DDS协议栈,控制延迟能做到毫秒级——简单说,就是你踩下油门、转动方向盘时,车的响应几乎没有“时差”,开着特别顺手。 人机交互也很有意思,“语音识别身份”能分清是司机还是乘客的指令,不会闹“全家说话车只听一个人”的笑话;想放东西到后备箱,不用找钥匙,轻拍一下车标就能打开,手上拎着购物袋时特别方便,妥妥的“懂用户”的智能伙伴。
这些技术成果的背后,是长安几十年如一日的投入。 如今有了“新央企”的身份,长安更有了“国家队”的担当——依托“六国十地”的全球协同研发布局,联合华为、腾讯、海尔这些伙伴搭建生态圈,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集合各方力量把安全技术做深做实。 未来,长安还计划2028年量产人形汽车机器人,2030年后拓展到家庭服务;2026年发布首款载人飞行汽车,2028年实现量产,这份对未来出行的规划,让人看到的不只是技术野心,更是对“安全出行”的长远承诺。
其实仔细想想,真正的汽车智能化,从来不是功能的堆砌。 就像我们买房子,不是装修越复杂越好,而是住得安心、踏实才最重要。 长安汽车41年造车积累的安全基因,3000万用户用出来的安全口碑,才是它最硬的底气——“天枢智能”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我们每次开车出发时,都能少一份顾虑;每次平安回家时,都能多一份踏实。
这大概就是智能化最该有的样子:不是让车变得“遥不可及”,而是让安全变得“触手可及”。 当技术始终围绕“人”的需求转,这样的智能,才真正有了温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