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三菱在中国的最后一座发动机厂正式更名,标志着这位“发动机教父”在华的篇章划上句点。这并非个例,过去十几年里,讴歌、菲克、雷诺等曾在全球市场风光无限的品牌,接连在中国市场黯然退场。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政策倾斜本土新能源车,合资品牌被逼走。实际上,新能源车的真正爆发只在近两年,2021年前燃油车仍占据主导,丰田、大众、日产等在华销量仍在巅峰。相反,讴歌2020年在华销量仅1.12万辆,跌幅超过30%;2021年更跌至仅5762辆,几乎腰斩。菲克2020年销量4.05万辆,同比下滑45.18%,随后连年亏损、产能利用率低至10%以下。雷诺2020年第一季度在华销量仅2.1万辆,同比下降50.5%,全年销量也徘徊在2‑3万辆的低谷。这些数据说明,问题根源不在政策,而在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已经被彻底削弱。
中国车市的“卷”是全方位的。国产品牌在配置、智能化、电动化上持续加码,车内空间、油耗、车机系统几乎成为标配。与此同时,合资巨头仍在卖十年前的技术、二十年前的设计理念:车身尺寸不够、配置单薄、动力平庸、油耗居高不下,甚至连CarPlay都要加价选装。消费者对性价比和使用体验的要求已经从“买得起”升级为“买得好”。
更关键的是,很多跨国品牌从未真正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产品。Jeep的指南者、自由光等在全球同步推出,却没有抓住中国消费者对更大空间、更低油耗、更智能互联的核心需求;讴歌的TLX‑L虽然加长,却仍沿用旧平台,动力和内饰毫无新意;菲克的Jeep系列在质量问题频发后,品牌形象受损,难以赢回信任。缺乏本土化研发投入、营销资源不足、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得这些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能被边缘化。
在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竞争环境相对平缓,消费者对品牌历史和“进口血统”有更高的容忍度。Jeep在美国仍是越野文化的象征,即使油耗高、产品更新慢,也能靠忠实粉丝支撑;讴歌在北美依托本田的渠道和口碑,销量虽不算顶尖,却能保持基本盈利。中国市场的开放度恰恰让这些“老牌”失去了护城河:只要产品不够卷,就会被本土品牌迅速超越。
综上所述,中国已不再是“人傻钱多”的市场,而是一个对技术、体验、性价比和本土化要求极高的竞技场。跨国车企如果继续抱残守缺、缺乏本土研发和服务投入,就只能像三菱、讴歌、菲克、雷诺一样,黯然离场。要想在这片“噩梦”之地生存下来,必须把握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加速产品本土化、提升技术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卷潮中站稳脚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