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文清
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燃油车未如预期快速萎缩,仍占据市场半壁江山;二是新能源车内部发生“裂变”——插混与增程车型以55.2%的增速(远超纯电34.3%的增速)成为增长主力,彻底打破传统动力类型的竞争逻辑。
从头部品牌集中度看,市场呈现“新能源高度集中、燃油车分散竞争”的鲜明两极分化,各能源类型TOP5品牌份额及竞争态势差异显著:这种分化背后,是新能源市场的马太效应远超燃油车:比亚迪在插混市场的份额(51.2%)是燃油车龙头大众(16.0%)的3倍多,增程市场前两名的集中度甚至超过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与三星,而燃油车TOP5品牌中,前两名与后三名的份额差距仅10余个百分点,竞争更趋均衡。
2025年上半年,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别克凭借“一口价”策略实现销量六连涨,大众ID.3在15万元级市场站稳脚跟,而起亚等品牌却陷入销量泥潭。这种分化背后,是合资阵营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市场的双重博弈,也是技术路线与市场策略的深度重构。
一、燃油车市场的“防御性反击”
这种分化背后,是新能源市场的马太效应远超燃油车:比亚迪在插混市场的份额(51.2%)是燃油车龙头大众(16.0%)的3倍多,增程市场前两名的集中度甚至超过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与三星,而燃油车TOP5品牌中,前两名与后三名的份额差距仅10余个百分点,竞争更趋均衡。
面对自主品牌的持续冲击,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发起了“降价保份额”的绝地反击。别克君威以10.69万元的起售价(降幅超30%)重新定义B级车价格体系,上市首月订单突破1.2万辆;大众途岳新锐版以7.99万元入市,配套“动力总成终身质保”政策,推动德系燃油车市占率逆势增长20%。这种“油电同价”策略在10-20万元价格带成效显著,轩逸、朗逸等经典车型月销稳定在2万辆以上,支撑合资品牌在燃油车市场保持51.1%的基本盘。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技术层面。大众帕萨特Pro版搭载高通8155芯片和IQ.Pilot智驾系统,实现燃油车“油电同智”;一汽-大众与大疆合作开发端到端智驾方案,计划2026年实现“全国都能开”的L2++级功能。这种智能化改造使燃油车从“代步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型,在三四线城市和北方市场(燃油车市占率62.3%)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二、新能源车市场的“本土化突围”
在新能源领域,合资品牌正通过“技术采购+联合开发”重塑竞争力。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的A级电动车将于2026年上市,奥迪斥资21亿元入股上汽获得电动平台授权,日产则与东风联合开发“中国特供”纯电车型。这种“拿来主义”策略快速弥补了技术短板:别克至境L7搭载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实现高速NOA和城区记忆泊车;广汽丰田铂智3X以15万元价格提供全场景智驾功能,直接对标比亚迪宋PLUS EV。
增程式技术成为合资品牌的新战场。大众在2025上海车展发布ID.ERA增程SUV概念车,续航超1000公里;沃尔沃XC70增程版将于8月预售,主打“豪华体验+无补能焦虑”。这种技术路线的转变,标志着合资阵营从“纯电执念”转向“场景化适配”,试图在25-35万元高端市场分食理想、问界的蛋糕。
三、市场分化的底层逻辑
当前合资品牌的复苏呈现显著的“马太效应”:
1,头部品牌韧性凸显:大众、丰田在燃油车市场的份额分别达16.0%和12.6%,通过“低价+智驾”组合守住基本盘;别克在新能源领域的渗透率从2024年的8%提升至2025年的17%,成为合资阵营转型标杆。
2,二线品牌加速衰退:斯柯达年销量不足2万辆,陷入“价格下探→品牌贬值→销量萎缩”的恶性循环。这种分化本质上是技术储备与本土化能力的分水岭——大众、通用等企业通过“中国团队主导产品定义”实现快速响应,而现代、起亚仍依赖全球统一战略,导致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
3,区域市场差异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分化。在北方市场,燃油车占比62.3%,大众、丰田通过“油电同智”策略维持优势;而在南方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达53.7%,合资品牌纯电车型因充电设施覆盖率低、智能化体验弱,市场份额不足15%。
四、战略转型的“生死时速”
合资企业的复苏本质是一场“时间赛跑”。大众计划2026年推出基于SSP平台的增程车型,丰田投资120亿元在华建设电池工厂,奥迪则将PPE平台研发重心转移至中国。这些举措旨在抓住国七排放标准(2027年实施)前的窗口期,通过“燃油车保现金流、新能源车谋未来”的双线策略,为技术迭代争取时间。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逻辑已从“品牌偏好”转向“场景适配”:城市通勤用户仍倾向比亚迪、特斯拉等纯电品牌,而家庭用户在长途出行场景中,开始重新审视别克、大众的插混/增程式车型。这种需求分层,正是合资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底层支撑。
合资企业并未真正“复活”,但通过价格策略调整与技术路线修正,它们暂时稳住了市场基本盘。未来两年将是关键考验期——大众与小鹏的合作车型能否突破自主品牌包围圈,丰田bZ3C的端到端智驾能否兑现承诺,都将决定合资阵营是“阶段性反弹”还是“结构性衰退”。对行业而言,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并非简单的“胜负”,而是催生出更具包容性的市场生态:燃油车、插混、增程式、纯电车型在各自场景中找到生存空间,最终形成“多元共存”的产业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