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开完宝马i3,再开朋友的小米SU7,差距明显不是一个档次!
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讨论新能源车,尤其是那些价格亲民但品牌响亮的车型。我也不例外,最近有幸深度体验了两台车:一台是降价后仅需17万落地的宝马i3,另一台则是朋友刚提的小米SU7。说实话,一开始我真觉得,花17万就能开上宝马,简直是“捡到宝”了。可当我真正坐进这两台车,从外观、内饰到驾驶感受,一圈体验下来,心里的天平彻底倾斜了。差距,真的不是一个档次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一场品牌与新势力的较量,更像是一场传统豪华与智能科技的“代际对决”。今天,就让我这个老司机,带大家好好聊聊这两台车的真实体验。
先说说外观。宝马i3这台车,说实话,第一眼就让人“上头”。它几乎完美复刻了宝马3系的经典设计语言,双肾格栅、天使眼大灯、流畅的车身线条,开在路上,远远看去,谁能想到这是一台17万的车?“开上宝马”这个梦想,似乎在i3身上实现了。不少朋友第一眼看到我的i3,都误以为是30多万的3系,这种“以假乱真”的满足感,确实是i3的一大杀招。而小米SU7呢?它的设计更像是一台“概念车”量产了。低趴的车身、流畅的溜背造型,风阻系数低至0.195cd,这在量产车中堪称“天花板”级别。虽然它的外观被一些人调侃“借鉴”了保时捷,但不可否认,它足够拉风,足够吸睛。一个走“经典豪华”路线,一个玩“未来科技”风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论回头率,小米SU7确实更胜一筹。
再聊聊内饰。坐进i3的驾驶舱,扑面而来的还是那股熟悉的“德味”——大连屏、皮质包裹、精致的做工,整体座舱氛围依然保持着德系豪华的质感。座椅标配腿托,长途驾驶的舒适性有保障。但问题来了,这台车的“大脑”似乎还停留在上个时代。虽然也用上了高通骁龙8155芯片,但车机系统却显得笨拙、卡顿,智能化体验与当下主流新势力车型差距明显。反观小米SU7,一坐进去,你就知道什么叫“为年轻人打造的座舱”。反转的仪表盘、16英寸的3K中控大屏,科技感瞬间拉满。更重要的是,它搭载了小米澎湃OS系统,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无缝互联,这才是真正的“人车家”生态。你可以用手机控车,上车后自动同步音乐、导航,下车后家里的空调自动开启……这种便捷,是i3给不了的。一个像一位穿着西装的老绅士,优雅但古板;一个像一位穿着潮服的科技新贵,活力四射。
开起来的感觉,更是天壤之别。宝马i3搭载后置单电机,286匹马力,400牛米扭矩,百公里加速6.2秒,动力表现已经超越了燃油版3系。方向盘手感偏沉,指向精准,继承了宝马3系的操控基因。底盘还标配了后轮空气悬挂,过烂路时滤震效果不错,但缺点是底盘太软,有种“忽忽悠悠”的感觉,缺乏支撑性。“开宝马,坐奔驰”这句老话,在i3身上似乎变成了“开宝马,坐船”。而小米SU7,动力更猛,299匹马力,百公里加速仅需5.3秒。方向盘调校同样精准,但电子味更浓,少了些机械感。底盘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调校偏硬,运动感十足,支撑性比i3好太多。即使切换到舒适模式,悬挂依然很有韧性,过弯时信心十足。有网友调侃:“i3是开着宝马,SU7是开着赛车”,这话虽然夸张,但也道出了两者驾驶感受的本质区别。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隐形成本”。宝马i3虽然价格便宜,但后期养车成本却不低。首年保险高达1.5万,续保也要8000多,这几乎抵消了它在售价上的优势。而小米SU7作为纯电车,电耗低,保养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长期使用更划算。“便宜买,贵着用”,这或许是i3最大的软肋。
17万开完宝马i3,再开朋友的小米SU7,差距明显不是一个档次! 这句话,现在看来,一点都不夸张。i3赢在品牌和外观,SU7胜在智能和驾控。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给你17万,你是选择一个“宝马”的标,还是选择一台真正属于未来的智能电动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