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如果你关注汽车市场,一定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曾几何时,被很多人嘲笑为“脱裤子放屁”的增程式电动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悄悄地火了起来,销量节节攀升,甚至成了不少家庭换车时的首选。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曾经被认为是过渡性的、甚至有点“鸡肋”的技术,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口碑和市场的双重逆转的?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从那些最早吃螃蟹的车主们说起,他们的经历,可以说是增程车发展史上最真实的注脚。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大概五六年前,也就是2018年前后。
那时候,第一批增程式电动车开始进入市场。
对于很多像老李这样的消费者来说,这东西听起来简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在城市里,它就是一辆纯电动车,用电便宜又环保;要跑长途呢,它又能加油,彻底告别续航焦虑。
理论上听着天衣无缝,可实际用起来,却很快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一道鸿沟。
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那个看似够用的纯电续航。
当时的车,官方宣传能纯电跑80公里,对于大多数人每天三四十公里的上下班路程来说,似乎绰绰有余。
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数字是在最理想的条件下测出来的。
夏天只要一开空调,续航就得打个八折;到了冬天,开暖气更是耗电大户,续航里程直接被“腰斩”是常有的事。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原本以为可以三四天充一次电,结果变成了必须天天充电,否则第二天上班心里就没底。
那会儿,小区的公共充电桩还是稀罕物,为了抢到一个充电位,很多车主不得不半夜定好闹钟,披着衣服下楼挪车、插枪,这种体验,远谈不上什么从容和优雅。
如果说充电的烦恼还只是“开胃菜”,那么增程器启动时的表现,才是真正让早期车主们“破防”的时刻。
当那块小小的电池电量耗尽,发动机介入发电的一瞬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的车是不是坏了?”。
那种感觉,被车主们形象地描述为“像在安静的客厅里突然点着了一台拖拉-机”。
方向盘传来明显的抖动,巨大的噪音和车身的共振,瞬间把电动车带来的那份静谧感撕得粉碎。
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你好不容易在高速上超个车,结果电量用完了,发动机突然一声咆哮,车速不仅没提上去,反而有点声嘶力竭的感觉。
更有甚者,有车主在接送重要客户时,因为发动机的突然启动和嘶吼,被客户投来关切又疑惑的目光,那种尴尬,足以让人铭记很久。
这种体验不仅影响心情,更直接动摇了人们对这项技术的信心。
而且,亏电状态下的油耗也并不理想,百公里七八升的油耗,比很多同级别的燃油车还要高,所谓的“省钱”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然而,就在大家普遍认为增程式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时候,情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今市面上的主流增程车,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这一切的改变,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链的集体发力。
最核心的突破,来自于电池技术。
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在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控制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同样大小的电池包,现在能装下的电量是过去的数倍。
于是,我们看到,新一代增程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已经从过去可怜的几十公里,一跃提升到了200公里,甚至350公里以上。
这个数字的提升是革命性的。
它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这台车在90%以上的日常使用场景中,就是一台纯粹的电动车。
一周充一次电,甚至半个月充一次电成为可能。
城市通勤、周末近郊游,完全可以用纯电搞定,那台发动机,真正退居到了“应急备用”的次要位置。
其次,是那台曾经备受诟病的增程器的进化。
早期的增程器,很多都是直接拿现成的、小排量的汽车发动机改造而来,它们本身并不是为了高效发电而设计的,所以在噪音、振动和效率上都表现不佳。
而现在的中国车企,已经开始普遍采用“增程专用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它不追求宽泛的转速区间和强大的爆发力,而是专注于在某个最高效的转速点上稳定运行,目标就是用最少的油发最多的电。
同时,配合整车更高级的隔音降噪材料、主动降噪技术以及更精密的悬置系统,使得发动机在启动和运行时,车内乘客几乎感觉不到。
过去那种“拖拉机进客厅”的尴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缝衔接的平顺感。
很多车主表示,现在有时候甚至需要特意去看仪表盘,才能确认发动机是否在工作。
当然,技术进步解决了老问题,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使用习惯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当纯电续航变得如此强大之后,很多车主一年到头也用不了几次油,这就引出了一个新问题:发动机和燃油系统的长期闲置。
有车主就遇到过,连续几个月纯电行驶后,某天想用一下燃油模式,结果仪表盘直接报警提示“发动机故障”。
送到维修店一检查,原因是油箱里的汽油存放时间太长,发生了氧化,产生的胶质物堵塞了喷油嘴。
维修师傅的建议是,即便用不上,也最好每个月让发动机启动运行一段时间,烧掉一些汽油,就像人需要定期活动筋骨一样,机器也需要“热身”。
加油的时候也不建议一次加满,加半箱,勤加新鲜油,反而更有利于燃油系统的健康。
另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电池的衰减。
毕竟,一块大电池占了整车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开个五年八年,电池健康度下降,续航缩水了怎么办?
换一块电池是不是要花好几万块?
实际上,随着技术的成熟,这个问题也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首先,现在的动力电池都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如果出现问题,通常只需要更换有故障的单个或几个模组,而不需要整体更换,维修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很多车主也总结出了延长电池寿命的经验,比如在日常通勤场景下,尽量使用家用的交流慢充,只有在跑长途应急时才使用直流快充。
有数据显示,长期坚持慢充的电池,其衰减速度要比频繁使用大功率快充的电池慢上不少。
最后,还有一个物理层面的现实需要接受,那就是重量和空间的平衡。
为了实现超长纯电续航,车辆必须搭载一块巨大的电池,再加上一套完整的增程系统,使得整车重量普遍较重,很多车型都超过了2.3吨。
这带来的好处是高速行驶时车身非常稳定,但缺点是在通过减速带或颠簸路面时,悬挂的负担更重,车内感觉会更颠一些,同时轮胎的磨损速度也比同尺寸的燃油车要快。
此外,巨大的电池包也必然会侵占一部分车内空间,最常见的就是后备箱空间会受到一定影响。
总的来看,增程式电动车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从“备受争议”到“市场主流”的华丽转身。
它不再是过去那个“用电不够用,用油不省油”的尴尬存在,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电为主,油为辅”的成熟模式。
它用超长的纯电续航覆盖了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半径,提供了纯电车的驾驶体验和低廉的使用成本,同时,那个被安放在角落里的油箱和增程器,则像一个可靠的“备胎”,在你需要诗和远方的时候,为你彻底消除里程焦虑。
这种巧妙的共生关系,或许正是当下最符合中国消费者多元化用车需求的解决方案之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