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估计不少朋友听了都觉得有点绕:吉利汽车开股东大会,高票通过了一个议案,要把旗下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给“私有化”。
很多人一听就纳闷了,这极氪不是今年五月份才刚刚在美国纽约敲钟上市,风光无限吗?
这才过了几个月,怎么亲爹吉利汽车就要把它收回去了?
这不是自己家跟自己家玩资本游戏,折腾人玩儿吗?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盘算?
咱们今天就坐下来,用大白话把这件看似复杂的事儿,从头到尾给您说明白了。
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私有化”的概念给搞清楚,因为这次的“私有化”和咱们平常理解的那个不太一样。
一般我们说私有化,指的是一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花钱把外面流通的股票全买回来,然后从证券交易所退市,不再是公众公司了。
但吉利对极氪的这个操作,并不是要让极氪从美国退市关门。
要理解这事,得先理清楚他们这“一家人”的关系。
最顶上的是吉利控股集团,这是李书福董事长的“大本营”;大本营下面有个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叫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它在香港上市,是咱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然后,吉利汽车又孵化出了一个专门搞高端纯电动车的“明星儿子”,就是极氪,这个“儿子”很争气,自己跑到美国去上了市。
所以你看,在这次操作之前,吉利汽车虽然是极氪的大股东,大概拿着65.7%的股份,但它并不是100%拥有极氪。
还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股份,在美国股市上被全球各地的投资者买走了。
这次所谓的“私有化”,其实是“爸爸”吉利汽车,要出钱把外面那些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手里的极氪股票全都买回来,让极氪从一个自己控股的公司,变成一个自己百分之百全资拥有的子公司。
这个提案需要吉利汽车自己的股东们同意,结果呢,独立股东们以超过95%的超高赞成率通过了。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大饭店,生意很好,后来你又出钱让你儿子开了家更时髦的网红分店,为了扩大影响,还让儿子找了些朋友入股。
现在,你觉得总店和分店需要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战略才能做得更大更强,于是你决定花钱把那些朋友的股份全买回来,让分店彻底变成你自己的。
分店还是那个分店,照常开门营业,但它的里里外外,都完完全全归你这个当爹的说了算了。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吉利要这么着急地把刚“放出去”的极氪又“收回来”呢?
这背后可是一盘大棋。
现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竞争激烈”了,用“惨烈”来形容都不过分。
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今天你降价两万,明天我就敢优惠三万送大礼包;技术上也是你追我赶,800伏高压快充、激光雷达、智能座舱,谁都不敢落后。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还是各顾各地单打独斗,力量就太分散了。
吉利集团内部品牌众多,除了极氪,还有吉利银河、领克、几何等等,虽然定位各有不同,但有时候难免会“兄弟打架”,在一些价格区间里互相抢客户,这就是一种内部消耗。
所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提出了“回归一个吉利”的口号,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把极氪完全合并到吉利汽车的体系内,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办大事。
首先,可以进行最有效的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
汽车研发是非常烧钱的,比如一套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一套三电系统,开发成本都是天文数字。
合并之后,极氪在高端电动车领域积累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可以更快、更顺畅地反哺给吉利旗下的其他品牌。
反过来,吉利汽车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庞大的生产制造体系,也能全力支持极氪的发展。
大家一起去采购电池、芯片,因为采购量巨大,就能拿到更低的价格,造车成本就下来了。
省下来的钱,既可以用来继续投入研发,保持技术领先,也可以在定价上更有优势,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其次,品牌定位会更加清晰,拳头能打得更准。
完全整合后,吉利可以在集团的最高层面进行战略规划。
比如,就让极氪心无旁骛地去冲击四十万以上的高端豪华市场,去和特斯拉Model S/X、蔚来ET7这些对手正面竞争;吉利银河系列就牢牢占据二十到三十万的主流市场;领克则继续探索年轻化、全球化的路线。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清晰的“战区”,大家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共同构成一个覆盖从入门到豪华的全价格区间的强大产品矩阵,对外形成强大的集团军优势。
再者,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这步棋也能让吉利汽车的故事讲得更动听。
极氪是目前吉利旗下增长势头最猛、新能源属性最强的一块业务。
近几个月,极氪的销量节节攀升,月交付量已经稳定在两万台以上,这在高端纯电市场里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当它被100%并入吉利汽车后,它所有的收入、利润和增长数据,都会完完整整地体现在吉利汽车的财务报表里。
这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来说,无疑会大大增强投资者对它电动化转型的信心,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强大、更清晰、更有未来感的新能源巨头形象,对提升公司估值和股价自然是极大的利好。
总的来看,吉利这次操作,绝非心血来潮的短期行为,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聚焦。
它反映了中国顶尖汽车企业在面对全球化白热化竞争时的一种成熟思考:从过去“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到了“精兵简政、集中优势兵力”的战略整合阶段。
这不仅仅是为了打赢当下的市场争夺战,更是为了在未来十年全球智能电动汽车的终极牌局中,打造出一个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航母战斗群”,去和世界级的对手掰手腕。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大到强的雄心,也是中国企业家审时度势、着眼长远的战略智慧的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