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6%,这数字一出来,微信群瞬间炸锅。
有人还在半夜刷牙,差点被自己的泡沫呛到,嘴里嘟囔一句“真的假的,比亚迪疯了吧?”
那个画面,真比什么发布会都刺激。
你说这不是段子,2024年5月那天,比亚迪发动机热效率直接把全球量产车的标杆踢翻在地,德国人和日本人估计得好几天没睡好觉。
王传福十年前随口一句“我们连30%都费劲”,如今想想,这话分明是给后来人埋的钉子,钻心又提神。
反正我还清楚记得,那会儿中国车厂就是被人看个笑话。
什么专利、什么技术,全世界都觉得我们只能老老实实抄作业。
王传福那句“落后几十年”,说得一点不夸张,谁不是天天在实验室里熬成熊猫眼。
德国人40%热效率,丰田混动跑得飞快,咱们还在琢磨怎么不被油耗拖死。
那时候,谁敢在朋友圈吹牛?
一吹,群里就有“懂哥”跳出来:“国产发动机?等你们追上德国再说吧。”
结果,十年不到,剧情反转得比世界杯小组赛还狠。
比亚迪这一回,专利数都快堆成小山,新能源专利7992件,混动领域直接把丰田都拍在沙滩上。
看着专利墙上那17面红旗,有点像小时候学校里那种“劳动模范”照片墙,谁进门都得把脖子伸长了瞅一眼。
说句实话,这数字,真不是糊弄人。
国家机构一盖章,油耗从2.9L降到2.6L,连油价都得打个抖。
你以为是冷冰冰的公式?
有车主算了一笔账,一箱油能省下40多块,省下的钱能买一堆小零食,孩子都乐开花。
可人呐,嘴上不服气,心里还是跟着偷着乐。
有人还在说“比亚迪专利多不代表技术就牛”,我就纳闷了,你2100公里续航跑一个试试?
郑州那场全地形赛,秦L DM-i直接下水、上沙,没见过这么野的国产车。
那天我朋友圈里就有老司机发了个视频,车子开过浮水池,弹幕全是“服了服了”。
谁还记得当年中国造车的“泥潭生活”?
那种掉头发、掉队友、掉信心的日子,想想都疼。
其实技术这东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比亚迪搞热效率提升,背后一堆秃头工程师,夏天实验室温度跟烤箱似的,熬夜调参数,手都快抬不起来。
外面的人只看数字,谁管你头发还剩几根?
技术宅的倔强就在这,品牌故事不会讲,参数倒是能卷出花。
别人炫的是logo和情怀,比亚迪摊手一笑:“我们炫数据。”
这时候场外总有看热闹的人。
有人摇头,说中国车省油归省油,手感、品牌、驾驶体验还得练。
真要细抠,谁没点短板?
奔驰宝马那点“高级感”,不是一年半载能学会的。
可别忘了,苹果也不是一开始就被全球认同,华为小米不也是被人喊“杂牌”喊出来的?
历史的戏码,翻来覆去就那几出。
今天你看不上技术宅,明天可能就得跟他借作业。
油耗、续航、四驱、安全,字面看起来冷冰冰,真要开起来才知道什么叫“用脚投票”。
油价一涨,车主的心情比天气还难琢磨。
专利墙就像后花园,外人只看见红旗一片,里面全是熬夜、失败、推倒重来的故事,哪有外面看着那么风光。
说白了,这场“逆袭”,不是靠嘴皮子,靠的是一群人年复一年地较劲。
当然,奇迹不会天天有。
今天这46.06%,明天会不会被别人刷新?
谁知道。
市场风云变幻,新能源补贴退坡、国外壁垒、专利拉锯,哪一样不是“硬仗”?
有点像当年姚明进NBA,刚进联盟被人当大号木桩,结果后来一场场打出名堂。
中国车能不能打出气场,靠的还得是真功夫。
想想王传福那句“落后几十年”,现在读起来味道都变了。
你说是自嘲,其实是赌气。
中国汽车人就爱较这股劲,自己跟自己死磕。
你看比亚迪今天,专利榜上甩开丰田,明儿个也许就要跟特斯拉掰腕子。
谁能想到?
就像你家巷口卖煎饼的阿姨,突然有天成了美食博主,老外都在学她卷大葱。
舆论场里永远不缺质疑声。
有人盯着比亚迪的短板,挑毛病像挖土豆,专挑最难啃的那块;有人一边酸,一边又忍不住试驾。
你要说中国车不行?
你先试试能不能开着跑2100公里再来喷。
人嘛,谁还没点成长的烦恼?
网友们有时候比显微镜还细,专盯别人芝麻大的短板,自家西瓜丢了都没察觉。
热效率46.06%,数字背后藏着多少熬夜的夜灯、泡面和发际线?
真想让那些“数字党”体验一次比亚迪实验室的夜班,出来肯定喊“爷青结”。
王传福那句“落后几十年”,现在听,像谁家老头子喝了两杯,酒后吐真言。
没点技术底气,谁敢这么放话?
你问我怎么看?
别问,车还在路上,故事没写完。
下个拐角是不是又要刷新纪录,谁说得准呢?
要不今晚省下来的油钱,约个火锅?
顺便想想,十年后,谁家的车最先把油表踩到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