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现在自动驾驶算力和芯片技术,基本上就是一场谁的核更快、谁的模型更牛的比赛,好比打篮球。去年我跟朋友逛车展,看到华为那套ADS Ultra,算力标的是1000 Tops,用的是昇腾 910B芯片,但我心里想:哎,这算力够吗?毕竟吉利的浩瀚H9用的是1400 Tops的英伟达Thor-U,天差地别啊。
回头一查,其实这 Tops是个体感上的指标,全靠厂商的算法优化和硬件协作,但大家都喜欢拿数字比。华为那头,只有1000Tops,算不上最高,但配合自己研发的芯片,算力也算不错了。反倒吉利的1400Tops,看起来悬念更大,他们用的英伟达Thor-U,不仅性能强,生态也比较成熟,像个性能大牛。不过比亚迪也不差,508Tops,用的还是英伟达Orin-X,比华为少得多,但在实际应用中,我觉得这两个芯片都够用,毕竟传感器和算法优化更重要。
说到传感器配置,场景里看得很细。华为这边配置挺丰富的:一颗192线激光雷达,4颗4D激光,加上5颗4D毫米波,还有11颗摄像头,12颗超声波。这个算得上全家桶了,光激光雷达数量就多,但比亚迪和奇瑞也不落后,毕竟为真实场景考虑,不能拼数量。比亚迪有3颗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12颗摄像头,12颗超声波。而奇瑞也配置3颗激光雷达,13颗摄像头,五五开。
对比这一块,我就在想:这些传感器放地方还挺讲究的。激光雷达多,意味着障碍感知更早更准,摄像头多,则在复杂光线条件下优势明显。有个细节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奇瑞的摄像头多1颗,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激光雷达少几个,检测距离可能会影响整车识别的灵敏度。这点我跟朋友聊过,他说他们厂里一般是想用激光雷达多点照顾盲区,摄像头补足视觉识别。
辅助驾驶等级方面。华为标榜自己达到了L2++++级,看似更上一层,实际上也就是比别人略强点。其它三家的车都在L2+++,其实差别不大,别人也没真标L3级。可我心里在想:这些等级都在愿望清单上打转,硬指标和实际落地之间,有时候差挺多。
至于导航和模型,华为和吉利都支持车端+云端的联合模型,想想也挺合理——云端做大模型,车端实时跑。比亚迪的璇玑大模型,说白了就是用业内的一些大模型架构,比较像把模型搬到车里,省的网络不稳定影响。而奇瑞用的WLA+WM模型,听名字就感觉像是混搭风格。
算法部分,华为和吉利选择自主研发。你想想,自己做算法的背后,是巨量的投入和技术积累,墙倒众人推,不完全是纯技术问题,还关系到生态布局。比亚迪用的Momenta算法,满打满算,是跟自动驾驶公司合作的产物,成熟度毕竟不同。而奇瑞用的是地平线合作策略,这就像跟货运公司合作交货,彼此资源共享,能省不少成本。
功能亮点方面,华为的全冗余L3级能力、城市高速NOA、泊车代驾VPD,还有全维CAS4.0……这些听着很炫,但实际上管理复杂、稳定性有待验证。吉利的优势也挺明显,车位到车位、全场景NOA、智慧泊车,跟去年我试驾他们车时感觉的智能体验差不多,挺顺。
比亚迪的城市高速NOA和泊车代驾没啥说的,这也是其实大部分人最关心的。而奇瑞,标榜的全场景端到端、VPD和智能召唤,功能很多,但真实用到场景还得看车企能不能把技术真做细腻,不要挂名。
说实话,整套系统下来,感觉谁都不是笨蛋,只是牛刀小试还是要打磨。这里面其实我一直在想:算力高,传感器多,模型大,是硬指标,但能不能在复杂多变的城市路况里稳定跑起来,才是硬道理。
你们怎么看?我觉得未来一定不是谁鸡蛋放得多、谁芯片跑得快就稳赢,还得看配合——传感器布局、硬件优化、软件算法、场景匹配,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这段先按下不表)衡量自动驾驶的真心在哪里?也许就是那些细节——比如那辆吉利浩瀚H9在遮雨棚下测的场景,传感器是不是被水蒙了?或者华为VDP的AI算法在夜间闪光灯亮时还能不能准确识别?我一直搞不懂,真实场景的复杂程度,远比各家厂商官方数据要丰富得多。
对了,最后想问:如果你在挑自动驾驶系统,最看重什么?是传感器的数量还是场景适应性?还是算法的自主研发?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没想过,反正最终还是要看稳定性和安全性对吧。
未来这盘芯片、算法、传感器的棋局,会怎么走?我也挺好奇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