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聊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一方面是觉得车子越来越便宜,选择也越来越多,这是好事。
但另一方面,大家可能也听说了不少新闻,说某某造车公司又不行了,甚至有像拜腾汽车那样,号称要投上百亿,最后钱烧光了,厂房却荒得能长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现在电动车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它未来会走向哪里。
咱们先从那个叫拜腾的汽车公司说起。
这家公司当年可是风光无限,请来的都是国外大车企的高管,对外宣称要在南京投一百多亿,建一个每年能生产三十万辆车的“超级工厂”。
这话说出来,谁听了都觉得这家公司肯定不得了。
可结果呢?
几年时间过去了,八十多亿真金白银花出去了,那片一千多亩的地,别说造出车了,连个像样的工厂都没建成。
后来有人去看,厂区里的杂草长得比人都高,那些崭新的机器设备就那么扔在那儿,早就生锈了,水电也停了,据说生产线一次都没真正开动过。
这事最后怎么收场的呢?
这片地和厂房被反复拍卖,六次都没人要,最后被一家叫京威股份的公司用八亿多一点的价格给买走了。
想想看,当初投了八十四亿,最后只收回了八个亿,这中间的钱就跟打了水漂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央视评价这件事,说它“烧光84亿,却造不出一台量产车”,这句话可以说是给拜腾的失败做了最精准的总结。
拜腾的倒下,当然有它自己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它背后整个电动车行业正在发生的一场巨大变化。
这件事就像一个信号,告诉所有人,那个只要有个好想法、能讲个好故事就能拉来投资、轻松造车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现在,这个行业进入了一个更残酷的阶段,咱们普通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2024年开始,各大车企都在疯狂降价。
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今年以来,买电动车好像划算了不少。
今天这个品牌宣布降价两万,明天那个品牌就推出一个配置更高但价格更低的“冠军版”或者“荣耀版”。
特别是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后,整个市场就跟点着了火药桶一样,所有车企都被迫卷入了这场价格大战。
这其实就是行业竞争到了白热化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桌上的蛋糕就那么大,但想来分蛋糕的人太多了。
根据一些统计,咱们国家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有一百多家,其中超过六成都在做或者想做新能源车。
你想想,市场上哪容得下这么多品牌?
所以,优胜劣汰是必然的。
实际上,就在今年,已经有三十多家虽然有造车资质,但因为经营不下去,实际上已经退出了造车行列。
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实都有一个规律。
一开始,大家觉得这是个新机会,于是蜂拥而入,各种各样的公司都冒了出来,这是发展的初期阶段。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和投入,一部分公司成功地造出了自己的产品,并推向市场,这时候市场上就会有几十个品牌并存,这是发展的第二阶段。
我们国家的新能源车行业,前几年就处在这两个阶段。
而现在,我们正处在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关键的“大拼杀”阶段。
在这个阶段,至少有十几二十家公司,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大家的技术和产品水平都差不太多,那拼什么呢?
最直接的就是拼价格和性能,看谁的车性价比更高,更能吸引消费者。
那么,这场大拼杀之后,最终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
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最终能在这个市场上长期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的主流企业,大概也就三到五家。
这个数字不是绝对的,但大体范围就是这样。
我们看看身边的例子,比如手机行业,现在大家最常用的不也就是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这几家吗?
以前那些成百上千的手机品牌,现在基本上都看不见了。
汽车行业,尤其是技术和资金门槛都这么高的电动车行业,最后也一定会是这个样子。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有两家企业的位置已经非常稳固,几乎可以说是提前锁定了未来的决赛席位。
一家是比亚迪。
比亚迪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车造得好、卖得多,形成了规模,更关键的是,它很多核心零件都能自己生产,比如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甚至一些芯片。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他不仅会炒菜,连菜园子、养殖场都是自己的,这样一来,他的成本就能控制得非常低,在价格战里就有了别人比不了的优势。
所以我们能看到,比亚e迪有底气带头降价,而且销量还能一直保持领先。
另一家是特斯拉。
特斯拉是全球电动车的开创者,它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是全世界公认的。
虽然它是美国公司,但它在中国有超级工厂,中国也是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有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这两大支柱,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占据一个重要位置,也是毫无悬念的。
除了这两家,剩下的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名额,竞争就会异常激烈。
现在市场上,不仅有像“蔚小理”这些早早入局的新势力,它们在高端市场和服务体验上做得不错;也有像吉利、长安、上汽这些传统汽车巨头,它们家底厚,一旦下定决心转型,实力同样非常强大;还有像小米这样从别的行业跨界过来的新玩家。
小米的优势在于,它在做手机的时候,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组织大规模生产和管理复杂供应链的经验,而且它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品牌号召力。
所以,未来谁能从这场混战中最终胜出,现在还很难说,各家都有机会,也都有挑战。
当这场大拼杀进行到一定程度,很多企业会发现自己的资金越来越紧张,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那个时候,行业的第四个阶段——“大并购”阶段,就必然会到来。
也就是说,大企业会开始收购那些有一定技术或市场基础,但快要撑不下去的小企业。
这其实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对于被收购的小企业来说,与其在竞争中被彻底淘汰,之前所有的投入都化为泡影,还不如加入一个大集团,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样至少能把自己的价值保留下来,还能继续发展。
而对于那些有实力冲击最终格局的大企业来说,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获得技术、人才和产能,这是比自己从头再来要快得多的扩张方式。
在竞争中,你不去并购别人,你的对手就会去,一步慢,就可能步步慢,最终错失进入第一阵营的机会。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车企倒闭、行业价格战,其实都是一个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规范的必经之路。
这个过程虽然残酷,但对整个产业和消费者来说,最终是件好事。
它会筛选出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淘汰掉投机者和实力不济的参与者,让资源集中到更优秀的企业手中,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最终让我们普通老百姓能用上技术更好、价格更实惠的电动汽车。
我们国家的电动车行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这场内部的整合,只会让我们的优势更加明显,竞争力更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