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车库,总是一下子把世界缩小到眼前的一方地坪。脚步声在水泥地上敲敲打打,和昨夜的雨没什么不同。就在这个车库里,一位新手车主蹲在CL300旁边,犹豫着是不是要开始今天第一次的练习。在他身边,是一台本田老CB——离合杆上还残留着冻手的冰凉。车主摸索着,指尖轻柔地碰了碰离合拉杆,一切都在等一个答案:什么才是最理想的骑行体验?
这些情节很快会变成现实吗?或许。HONDA宣布即将推出Scrambler风格的轻档车“CL250”小改款,并首次带来E-Clutch版本,让很多已经上路或者即将上路的骑手心里多了一些奇怪的期待。国内的版本,被新大洲命名为CL300,看上去,也许就在不远的某一天,会背着相同的电子技术上路。我们当然乐意多一点轻松的选项——但对于“离合”这事,多少还有点执念。
从专业视角看这个事,E-Clutch最大的变化并不是在于它让骑手“偷懒”。把自动离合器装在摩托车上,本田不是头一份,但确实从“电子化”这条路往前又走了好几个台阶。这个系统其实很简单:在起步、换挡、刹车减速时,电子离合系统自动检测当前车况,及时调整离合状态,手不需要再碰离合杆,脚踩挡就行。好像给所有没练过左手或右手配合的新司机开了个巨大的后门,在骑行的最尴尬时刻拉你一把。
对新手,这的确是福音。如果有过“E-Clutch”版本CBR650R的试驾体验,大概率会被它的6挡低速极限表现惊到——不是教科书上的优雅,而是脱离了原来的限制,“低挡脱挡”的魔咒好像被电子脑子吃掉了。当然,也不用用“智能取代人类”这套说辞——说到底,E-Clutch的本质是补足了人的短板,把那些容易失误的动作用技术封死,用电信号取代了人的手上反应。当然,老司机会说,这不就是把摩托车变成电动自行车吗?又多了一块电,无非多省了点左手皮肤。
在这次改款里,很明显,除了E-Clutch电子离合,本田还下了不少细细的工夫。有时候,真正能留住人的,不是动力参数的增加,而是对生活细节的忍耐和温柔。比如这次,脚踏重新调整了设计,腿短的南方骑手可以更好地踩稳地面。坐垫的材质换了新的填充物,长途不再像坐在一块板子上慢慢熬。仪表盘换成了抗反光的材料——过去哪怕阳光再好,骑手总有点视力考验,现在终于能抬头看见想看的公里数和油量。
至于动力规格,海外CL250搭载的是那个经典的水冷四行程DOHC单缸(249cc),最大马力24ps,最大扭力2.3kgf·m,WMTC模式下油耗34.6km/L——这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组“便宜好用”的参数。比起花花绿绿的新技术,有时候这种稳定、不过火的配置,比极端追求速度或越野的车,更贴合“通勤即生活”。
彩蛋也有,珍珠黄昏黄和消光黑——这种新车配色总有点在玩心理暗示。你既可以是“落日余晖”的骑行者,也可以是夜里消失的暗影,但你哪怕穿着拖鞋,骑着CL300,谁又关心配色里藏着什么技术哲学?
扯到国内三百款会不会换上E-Clutch,说实话,真要是上了,大家该喊“真香”还是“食之无味”?这事有点像法医实验室里推新仪器一样——刚到的时候谁都想着拿它玩玩,但没用两个月,发现其实还是得用老方法去和尸体周旋。电子离合说它多么划时代也罢,真正冷静下来,骑手会问一句:“如果我用电子离合,那当年学费是不是交多了?”
有时候,专业和现实的冲突就在转瞬之间。类似新技术如果同步引入国内,一定会带来一群“尝鲜”的骑手,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E-Clutch?未必。这玩意能帮新手躲过“熄火”,帮老司机偷点省心,但也会逼着所有人再一次面临职业自尊的崩塌:凡是自动化的,最终都会问一句——是不是不需要人了?
当然,作为一个靠证据和逻辑谋生的人,在这事上是不会轻易下结论的。摩托车技术的升级,本质不是为了让骑手更懒,而是让驾驶变得更安全、更亲民。现在,电子离合把摩托车的复杂度降低到最低,也许真的是一个“机械人性化”的典范。但哪怕如此,那个蹲在车库角落的骑手,还是会偷偷翻一下离合杆,撸一撸老CB的手感,用力体会一下老派机械的余温。
这就像法医学里常见的怪圈:再好的仪器,终归替代不了手上的触感;再智能的技术,也得靠人来做最后的选择。到底是更倾心于自动与便捷,还是执着于原始的细腻和仪式感,那是每个人骑车时要做的“职业判断”。如果你是下一个CL300车主,会不会选择E-Clutch,还真是一桩值得思考的小案子。
所以问题留在这里:你会选择用电子离合的CL300,还是像我一样,仍然愿意在清晨的车库里,把冰手放在离合杆上,体会那一丝机械的温度与不确定?你认同自动带来的便捷吗?还是更喜欢老派的难度和参与感?等你的答案出现在下一个故事里。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