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汽车圈子里,因为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的一句话,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
在蔚来公布了有所好转的半年业绩后,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明确提出,纯电动汽车市场的“拐点”已经到来。
这句话的分量可不轻,它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石头,让所有关注新能源汽车的人,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开始重新审视一个问题:那个曾经被看作是解决续航焦虑最佳过渡方案的增程式电动车,是不是真的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要理解这场讨论的来龙去脉,我们得先看看李斌说这话的底气来自哪里。
首先,市场数据给出了一些信号。
根据相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势头非常强劲,同比增幅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相比之下,增程式电动车的销量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速只有百分之十多一点,差距非常明显。
尤其是在七月份,这种趋势变得更加突出,增程车的销量甚至出现了环比下降,而纯电动车则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
从销售数字这个最直观的指标来看,消费者的选择天平似乎确实在向纯电动车倾斜。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纯电动汽车技术实打实的进步,这些进步正在逐渐化解过去消费者心中最大的顾虑,也就是所谓的“里程焦虑”和“补能焦虑”。
在过去,很多人之所以对纯电动车望而却步,最担心的就是开到半路没电了,或者找到了充电桩也要等上好几个小时。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在续航里程方面,过去三四百公里就算不错,而现在市场上主流的纯电动车型,续航达到五六百公里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水平,一些高端车型甚至可以轻松超过七百公里,个别车型更是朝着一千公里的目标迈进。
这样的续航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的日常城市通勤来说,充一次电用上一周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即使是节假日进行跨省长途旅行,只要提前规划好路线,也完全可以应对。
而在充电速度方面,技术突破更是日新月异。
比如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已经发布了可以实现充电十分钟、续航增加四百公里的超快充电池技术。
这是什么概念呢?
基本上就是我们去一趟服务区,上个洗手间、买瓶水的时间,车辆就能补充到足够跑几百公里的电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充电和传统燃油车加油在时间上的体验差距。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功不可没,遍布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商场和写字楼地下的充电桩网络越来越密集,找充电桩的难度正在持续降低。
当纯电动车的这些核心短板被一一补齐后,增程式电动车的优势自然也就不再那么突出了。
增程车最大的卖点就是“可油可电”,用一块相对较小的电池满足日常通勤,同时又带一个发动机作为“充电宝”,在长途出行或者找不到充电桩时烧油发电,从而彻底打消用户的里程焦虑。
但当纯电动车的续航越来越长、充电越来越快之后,这个“充电宝”的必要性就在下降。
与此同时,增程车自身的一些固有问题也开始显现。
李斌就曾提到,从车辆设计的根源上看,纯电平台有着天然的优势。
因为它没有了发动机、变速箱、油箱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车辆的内部空间可以设计得更大、更规整,乘坐体验更好;结构简单也意味着潜在的故障点更少,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本也相对更低;并且,没有了发动机的束缚,车辆的智能化和轻量化设计也能做得更加极致。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这些就断定增程车要退出历史舞台,那可能就看得太过简单了。
实际上,市场上正在发生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在纯电阵营高歌猛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甚至包括一些之前坚定走纯电路线的企业,也开始涉足或规划增程产品。
比如吉利、小鹏、广汽等主流大厂,都陆续推出了或计划推出增程式车型。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背后反映的是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技术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最终做决定的还是消费者的钱包,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是不能被忽视的。
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承载着安全感的重要资产。
增程车上的那个发动机,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就像是手机里那个永远不会主动开启的“超级省电模式”,或者出门时钱包里备着的一点现金。
可能一年到头也用不上几次,但只要它存在,心里就觉得踏实,就感觉无论去多远的地方、遇到多极端的情况,自己都有一条退路。
这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安全感,是单纯的技术参数无法替代的。
尤其对于那些居住在充电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城市,或者有频繁长途需求的用户来说,增程车依然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稳妥的选择。
而且,增程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化,它并没有停在原地。
现在的增程式汽车,和早期的产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电池容量越来越大,很多新款增程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已经能做到两三百公里,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日常使用场景下,它们完全可以当作一辆纯电动车来开,用车成本很低。
同时,它们也开始支持高压快充技术,补能效率大大提升。
可以说,现在的增程车正在无限地向纯电动车的使用体验靠拢,同时又保留了加油这个最后的保障。
所以,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谁取代谁”的故事,而更像是一个各种技术路线相互竞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过程。
李斌的“纯电拐点论”,更准确的理解,或许是纯电动汽车凭借技术成熟,已经具备了成为市场主流的实力和底气,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技术路线会立刻消失。
未来的市场格局,很可能会是纯电动车占据主导地位,而增程式、插电式混动等技术作为满足特定细分市场和特定用户群体需求的重要补充,长期并存。
最终决定一辆车能否成功的,将不再仅仅是它挂着“纯电”还是“增程”的标签,而是它的综合产品力,包括设计、空间、智能化水平、品牌服务以及最重要的——性价比。
车企们需要做的,是在看清技术发展大趋势的同时,也要懂得倾听用户的真实心声,在不同的技术路线上,打造出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