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应以安全为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应以安全为要-有驾

图:搭载国产芯片的全尺寸透明车吸引消费市场关注。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车辆方向盘会自己转,刹车比我还稳,这次乘坐的体验感简直拉满。”近日,在位于北京亦庄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以下简称网联汽车大会)现场,首次体验自动驾驶汽车的消费者李爽难掩兴奋地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分享了她的乘坐感受。

  作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风向标,本届大会将如何解码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产业协同的“三重惊喜”?

重塑汽车产品价值模式

  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的上半场,汽车企业以续航能力突破和价格战为核心,行业通过电池技术升级和规模化生产,在将主流车型续航显著提升的同时,新车销售价格不断下探。而进入下半场,竞争焦点将转向以智能化技术为核心的价值竞争,重点突破智能驾驶与车联网两大领域,通过技术深度赋能重构用户体验。

  面对市场环境变化,记者发现,本届网联汽车大会以消费者日常用车需求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技术解决真实场景痛点,展现出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应用。

  传统数字车钥匙短距连接技术存在问题,容易受人体、墙面、金属制品等因素的影响,定位误差可达3米至5米,广大车主在使用时常遇到3类麻烦:在解锁车辆时面临卡顿的困扰、在车辆周围活动时触发反复开关门的尴尬、在离开车辆时产生是否成功上锁的顾虑,从而影响使用频率与体验。

  在网联汽车大会配套的技术成果展现场,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自带的抗干扰特性和抗多径特性,可大幅提升数字车钥匙的连接稳定性,双向复合信道跳频拼接虚拟大带宽、最大4MHz跳频间隔和多音信号的组合能够切实保障测距的精度,目前,已在多款量产新造车品牌旗下新能源车型使用。

  作为衡量智能网联汽车水平的重要因素,芯片等级和质量直接决定了整车产品的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在技术成果展示区,一台搭载国产芯片的全尺寸透明车模成为焦点。

  记者了解到,实体车模后方的大屏幕上同步显示着3D互动模型。观众轻触屏幕,即可开启一场“芯片级”的汽车探索之旅——从中央计算单元到区域控制器,每颗芯片的产品参数、技术亮点、企业实力都以3D动态形式立体呈现,购车决策有了硬核数据支撑。

  记者在技术成果展区采访时注意到,一辆造型独特的巡检车颇为引人注意。据悉,该车辆为业内首个异构智能体协同作业系统,在一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无人巡检车内配备了一只工业级4足机器犬,将巡检地理范围从城市开放道路扩展到公园广场、地下通道、封闭空间等,解决单设备作业受限的问题,助力城管、市政、治安等有关部门快速响应。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巡检车以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智能体为载体,结合丰富的AI算法,打造7×24小时全天候“城市扫描仪”,AI巡检发现的事件数约为人工的3.3倍,在北京市经开区投入使用后,市民热线12345相关案件量同比下降了85%,赋能城市空间智慧化管理。

车路云一体化进展加快

  在本届网联汽车大会上,“车路云一体化”成为市场各方热议的关键词。据了解,车路云一体化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提出的系统性技术架构,通过车辆、道路设施与云端平台的深度融合,实现交通系统的协同感知与智能决策。该体系以“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为核心理念,依托5G通信、AI算法与大数据技术,推动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场景落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累计销量775.99万辆,市场份额达62.58%,其中5G和C-V2X装配量超过300万辆。

  此次网联汽车大会举办期间,15家车企联合发起“车路云一致行动”,通过联合测试,推动形成可互操作的技术规范,进一步有效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和交通出行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在本届网联汽车大会上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阶段性成果。目前,试点工作已提炼出“车路云一体化”十大功能场景,包括交通信号灯信息服务、交通事件信息预警等。这些场景针对恶劣天气视线受阻、交通事故突发等多种情况,通过车路云协同,实现信息发送、风险预警、轨迹规划等功能。

  一家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单车智能在极端场景下存在感知局限,遭遇雨雪天气导致标线不可见、前车遮挡信号灯、侧方车辆异常停留等情况,仅靠车载传感器难以实现全面安全的判断。通过路侧设施与云端平台的协同,可提供超视距感知与全局决策支持,从而突破单车智能的天花板。车路云一体化不仅是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必要路径,也将显著优化整体交通治理效率。

构建汽车安全“护城河”

  今年,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持续突破新高,但伴随技术快速迭代的是消费市场对产品可靠性的持续焦虑。

  在本届网联汽车大会上,“安全冗余”成为贯穿技术展示与行业讨论的核心议题。所谓“安全冗余”是指通过多重备份设计提升车辆安全性的理念。从芯片设计到整车系统,从通信协议到云端协同,企业正通过多重备份、冗余验证和全场景测试,构建智能汽车的安全“护城河”。

  在多家科技公司的展台上,记者注意到一个共性举措:为解决产品安全问题,企业普遍搭建了“算法冗余+软件冗余+硬件冗余”的三重防护体系。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不少公司已于今年在北京、广州两地,针对自动驾驶系统启动全场景全无人测试,专门在复杂光照、恶劣天气及突发路况下检验其安全性。

  近几年,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汽车产品安全和召回管理相关国家标准19项,包含汽车信息缺陷、OTA(空中下载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安全与召回关键技术标准。

  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乃铝在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近几年辅助驾驶系统相关召回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24年因辅助驾驶系统问题召回的车辆有255.61万辆,占全年召回数量的23%。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的质量提升作用,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质量和可靠性标准体系,严格依据标准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有效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水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