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年一门心思押注磷酸铁锂,曾被欧美车企笑选了条低端路,如今反倒成了新能源赛道的神预判,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说实话,刚开始这个选择挺奇怪的。那会儿,全球都在追三元锂,觉得能量密度高,续航长,才算是真高端货。我记得老一辈工程师还嘲笑铁锂:跟未来汽车扯不上边,安全性虽然高但续航不够,纯粹适合公交、货运这些稳妥的行业。很多厂商还在犹豫,要不要冒险走这条低端路。但我自己觉得,车企看重的还得是真实用性。你看纯电出租车,满大街跑的都用铁锂,续航短点没关系,反正每天都跑固定路线,不算长途。更别说,铁锂的安全性是真的强,又不依赖进口钴镍,就算是出口国出事,也没那么惶恐。
原本,铁锂的缺点在续航上很明显。那时我还跟朋友吐槽:续航短了点,充电问题怎么办?毕竟,那个时候充电站还不普及,续航不足成了个死穴。更重要的,是为啥中国厂商还敢这么赌?一方面,国内铁锂原料丰富,铁、磷的供应链基础牢靠;另一方面,成本可控。记得我去年翻了个笔记,铁锂电池的材料成本比三元大概低20%,尤其是在国产的规模化下,更是便宜两三成。你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比例有多高,少了点,整车价格就能更有竞争力。
但就是这个选择,最初还遭到不少同行的轻视。那个时候,欧洲、美国还在追高端标签,觉得中国自己走低端路线意味着吃不饱饭。特别是特斯拉,强调工艺第一,用三元锂的车型费力不讨好,续航也不如铁锂第一代稳定。那时我也没细想过,为什么中国这么早就走上这条看似低端的路,后来才意识到,真正的底牌在于产业链的自主。没错,产业链这个差异点是一场国家战,中国自己做材料、设备、装配全都能自主掌控。
还记得那个时候,特斯拉换装铁锂电池后,售价能降七千元,销量猛增。你要说,这也算是逆袭吧。一方面,它们的成本控制策略很厉害,像model 3的电池包,只是简单做了点调整,问题来了:谁能像中国厂商那样,连续几年保持供应链稳定?答案显然,没有太多人能。2025年,欧洲汽车厂商宣布,铁锂车型占比要达到40%,还得从中国进口设备和材料。这让欧洲的绿动计划走得折扣很大,心里都明白:以后,我们的新能源,铁锂会变主流。
我自己还琢磨过一个问题:欧洲为什么还要买中国的设备?没细想过,可能就是一方面,技术成熟,另一方面,成本低。这种低价背后其实隐藏着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抄袭。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空间利用率提升了50%,价格比三元锂便宜两成,那个几乎不用想,销量直接爆发。折腾到欧洲厂商都不得不承认:铁锂的性价比,已经杀了好多高端的气焰。
这一路走来的确也有不少坑。怎么说呢,铁锂的续航问题我也曾经嫌弃过(现在想想有点太偏颇了)。尤其是在冬天,那种能跑不到100公里的感觉,挺折磨人的。后来发现,公交、货运车不用长续航,本来就是差异化。你自主调配电池包、优化管理系统,续航其实还能再提一提。
供应链的安全保障也是我看中国走铁锂节奏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我还经常听人抱怨:钴镍被绑架了,技术依赖国外的原料,真是些隐患。中国不一样,铁锂所用的铁和磷原料,遍布国内好几千个矿山——,规模、产能都在这,怎么也不怕突然断货。像我们公司,去年大概算了一下,铁锂电池每百公里成本在0.3-0.4元左右,保值率也还算不错,不像三元的贬值快。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想想,中国一开始押注铁锂,还是挺冒险的。那些欧美车企笑我们走低端路,其实他们自己都在追梦,谁知道,将来真能彻底换掉铁锂?我猜测,可能他们还没意识到,锂的局限只是表面,真正制约的,是产业链完整性。而这点,我们比他们早布局了几步。
这策略没啥高深学问,就是站在实际出发,走脚踏实地的路。虽然一开始吃了点哑巴亏,但今天结果让人心服口服。铁锂从偏门变成了命脉,真让人感慨:当年那些笑话,也许只是一时的偏见。
你们觉得呢?未来的铁锂,会出现什么新变化?还是说,大家还在等着下一块金砖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