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才是电动车最大刚需
大家聊到电动车时,话题总离不开颜值和性能,不过仔细真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其实还是安全,所有车主,包括新老用户,都会关心这点,安全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果然,李云飞也常常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安全,这已经成了行业内的一种共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再深挖一下电动车的安全逻辑,带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决定了电动车的安全底线?
正如很多品牌把大屏、灯光、动力演绎到极致,甚至,把“零百加速三秒”做成标签,不过这些亮点,都没法替代一个朴素需求,那就是,我坐在车里,能不能让家人安心,这也是每个人买车时,最不能妥协的地方,因此,不管你是看热搜,刷短视频,或者听朋友“吐槽”,各种电动车事故总是不期而至,哪款新车在高架燃烧了,或是哪款电池又自燃了,顿时,评论区总能看到各种“推测”,有的直接就把锅甩给某品牌,有的则感叹,幸好自己没买电车,由此一来,压力就给了新能源车企,安全担忧也在用户心里不断发酵。
回头一现在讨论电动车安全的声音里,实际上,有不少“误区”,大家习惯一看到电池自燃,就给这个技术“贴标签”,认为电动汽车就是“不安全”,但问题是,背后的原理,很少有消费者真正去探究,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到底哪里不一样?为啥一个车企坚持某技术路线,结果舆论总是趋向于一刀切,否定所有创新,这里,其实隐藏着很多技术细节。
事实上,磷酸铁锂电池的表现,与三元锂电池确实有区别,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两者的耐受力,就出现了明显分化,全球电池失效事故调查数据显示,磷酸铁锂电池每百万次循环的热失控概率,不足万分之二,而三元锂电池则接近万分之六,因此,只要稍微了解,“哪个电池更不容易着火”,答案就很明显,磷酸铁锂电池在热稳定性上,是显而易见的优选,行业里,越来越多技术专家才会公开推荐这一路线,比亚迪,也不是因为“落后”,而是考虑到长远安全。
另外,除了家用车之外,更重要的是,公共交通工具对安全的要求极高,目前,中国市场运营的上百万辆电动大巴,基本全部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统计,过去15年,没有出现过一起因电池失控导致的大巴“致命火灾”,这里,就意味着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已经获得极大验证,要知道,一辆大巴同时运输五六十名乘客,哪怕只有一天出问题,社会影响都会无比巨烈,实际上,欧美等地区的公交电动化,也逐渐在仿效中国经验,转向磷酸铁锂路线,可以说,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也是责任感的体现。
可是,很多人还是对电动车安全“心存芥蒂”,有媒体报道,韩国去年因三元锂电池引发的大巴火灾事故,直接造成十几人伤亡,随后,当地立马调整采购政策,禁止该类电池进入公交领域,这一政策变化,也说明,国外市场正重新审视电池安全问题,并不能只看参数,还要回归到“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普通人的生命”,由此可见,安全始终不是商业公司的噱头,而是行业底线。
回到消费者层面,不少车主其实很难分辨不同电池技术的差异,这里,车企更应该担负起“科普责任”,把复杂的工程原理讲清楚,为什么有些品牌坚持磷酸铁锂?除了安全以外,有没有其它考量?不少公司就是因为看重用户体验,宁可放弃一些续航指标,也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这里面,体现的是长期主义,包括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关乎行业信誉的建立,更影响了整个市场趋势。
与此新能源安全标准,也在不断升级,据2023年国内新规,电动汽车进入市场前,必须通过三项电池极端测试,包括高温爆炸、穿刺及短路模拟,而磷酸铁锂电池合格率高达97%,而三元锂电池则仅84%,这种现实结果,对于追求“零风险”的市场来说,无疑加强了后者的选型优势,有部分车企,依旧把续航和价格放在首位,甚至采用“混合搭配”方案,在用户安全感和实际事故发生概率的大数据面前,技术路线的优劣,已经无处遁形。
电动车领域,安全从来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第一准则”,无论你是首购还是换车,还是会回归到最本真的那件事,能不能保证我的行程万无一失,这个问题,不光是企业需要思考,监管部门、更应该给行业定好标准,推动公开透明的信息流通,教育用户科学识别每项技术,只有让技术底层逻辑真正走出小圈层,广大车主才能买得明白、用得安心。
说了这么多,安全真的能成为未来电动车技术决策的“唯一考量”吗?如果动力、续航、价格与安全发生明显矛盾时,你会如何决定?企业的责任与用户的认知,究竟应该谁来驱动?既然安全关乎所有人的利益,谁才是真正主导技术变革的力量?这也许,就是行业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