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遭遇全网黑,车评圈利益受影响,自媒体带动舆论风波

夜色下,新款小米SU7静静地停在城市展厅门口,侧灯亮着,像是一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满脸“有话要说”。对面的马路上,三五个人低头刷着手机,偶尔爆出一句“这车现在一天一个黑点,看着风评都快赶上当年特斯拉了”。我站在旁边,冷眼看着这场闹剧——有车、有键盘、有流量,谁都能拿出点证据,自说自话里,似乎一切都真真假假,只等你踩下油门,开始甄别。

如果你是小米汽车的负责人,现在会怎么想?这年头,“全网黑”这种描述,已经不稀奇。风口浪尖上的小米,几乎成了四处点燃的炮仗,有人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有人是真心买不下这把“新势力”的火。

但,这事真就这么简单?每天手机里各种爆料、吐槽、拉踩刷屏,似乎只要和“SU7电池鼓包”、“YU7漏雨”、“YU9拉胯”等关键词挂钩,哪怕毫无根据,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跟着点评一番。倒也不是所有的黑稿都来自友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几个惯会起事的自媒体先挑头,带动粉丝以及吃瓜网友,造出“证据链”,再有一些所谓的“业内人士”顺手添油加醋。

这里的门道,说白了,还是得看传播链是怎么被“户均收入”砸弯的。从前,新能源车企玩市场,哪家不是先拿几千万甚至上亿去喂那些自媒体、车评人、博主?举个例子,某头部渠道,主编自己趟媒体圈数十年,每年广告入账堪比大车厂的技术研发。这就是车圈所谓的“潜规则”:你帮我说好,我给你维持生计,价格明码标价,关系错综复杂。

但小米玩的是另一套。雷军自带流量亲自下场带货,本身粉丝量巨大,流量不用愁。宣传只给车马费,一篇800块,连高速油钱都不够,想吃车企饭的机构和博主,直接被晾在一旁。说得夸张点,“传统车企发稿,咱能换辆本田飞度;小米合作,顶多能加满一次油。”这落差,难怪车评圈炸锅,骂声一片。

职业道德在钱面前,常常被迫暂时下线。那种“公正无私”的测评,碰到广告投放百万的金主,几乎没有可比性。小米这套新玩法,砸了饭碗,触动了利益。于是转头拿起键盘,挑挑毛病,找找异响,挤兑一波,搞个“黑稿”再拉上粉丝演出,顺手带流量。友商看到小米成势,自然也乐意推波助澜,毕竟“再不搅局,蛋糕都被抢完了”。

专门靠“车企投喂”过日子的车圈,遇到这场宣传地震,阵痛在所难免。其实我一直对流量经济没什么好脾气:真要公正评测,说好说坏都可以,前题是用证据讲道理。可现如今,“证据”这东西,动不动就成了给热度增彩的工具,谁掌握话语权,谁能控制风向标。至于消费者,不差钱的真买了车,用脚投票,“黑稿”也挡不住一时的好奇和新鲜。

小米汽车的产品本身,说实话,技术创新也未必到颠覆级别,但胜在综合体验、品牌热度和价格厚道。这年头,比技术不如比朋友圈,比朋友圈不如比现金流,小米三者兼备。有人说这才是“新势力”的核心竞争力,雷军三句话管用——便宜、靠谱、生态一体。你看他在发布会上扮演“理工男大叔”,一本正经地讲“性价比”、“自主研发”,网友乐呵呵地刷弹幕,产品被抢到断货。

小米汽车遭遇全网黑,车评圈利益受影响,自媒体带动舆论风波-有驾
小米汽车遭遇全网黑,车评圈利益受影响,自媒体带动舆论风波-有驾

说到这里,不妨承认一句:小米汽车现在遭遇的“全网黑”,更像是车圈权力结构大洗牌的标志性事件。过去谁有广告投放权,谁决定话语权;今天谁能玩转互联网口碑,谁攥住市场主动权。广告与公信力本来就互相制衡,如今被流量击溃,难免有人不服,拿起黑稿泄愤。其实哪来的那么多真凭实据?多数是矛盾转型期的情绪堆积,黑得越狠,背后的焦虑越重。

小米汽车遭遇全网黑,车评圈利益受影响,自媒体带动舆论风波-有驾

有些朋友问我,看了那么多车圈风波,这种“全网黑”还能持续多久?我的答案是,“市场用数据终结一切争论”。你可以吹,可以黑,但终归要有人买单。小米这次,底气厚得离谱。几款车型直接杀穿几个主流区间,产品体验不差,性价比无敌。米粉多、现金储备多、政府支持多、技术团队稳定,换句话说,三大护身符齐全。既然“砸钱宣传”的路已断,舆论终究会默认“好产品胜过好广告”。

我佩服小米汽车的勇气,也懂车圈传统势力的焦虑。只是有时看这些自媒体的操作,忍不住怀疑“下一个被黑的品牌是谁”,是不是也该提前买点遮阳伞备着?我们这些靠证据为生的人,其实最怕的不是丢饭碗——毕竟饭碗没碎,碗里的米可能会多几只沙子。你总得分辨是沙还是米吧?不然哪天吃到漆黑一勺,后悔都来不及。

故事讲到这,留个悬念——“公正测评”到底还能不能活着?或许当流量变成唯一准则,专业和证据都要重新估价。你说,这场风波会让汽车行业更透明吗?欢迎讨论,别急着下结论。黑到底、红到底,都不如用脚试一试。毕竟,流言停在键盘,车得开在路上。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