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FREE+和特斯拉model3在同一台120kW充电桩上充电,前者保持60kW稳定,后者仅50kW左右,反映出电压和充电效率的差异

我其实一开始没太把这事放在心上。你知道,充电桩那么多,品牌那么杂,谁会在意一台车能跑多快、多稳?直到我在旺草服务区碰了个奇怪的场景。那天我逛了两会同行,他们都在聊充电快慢的问题。或许你也试过,去充电的时候,心里总会自问——是不是这个桩的功率,实际上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我那天特意留意着,开着岚图FREE+,试图看看这个所谓快充实际体验是啥样。它刚插进去,显示为453V电压,实际充电功率一直在60kW那块稳定,也就是说它几乎把桩的最大输出给用了。搞笑的是,旁边的特斯拉model 3,电压显示只有367V,充电功率也就差不多50kW,怎么回事?难不成电压差影响了充电效率?

岚图FREE+和特斯拉model3在同一台120kW充电桩上充电,前者保持60kW稳定,后者仅50kW左右,反映出电压和充电效率的差异-有驾

我大概猜测——这和电池电压有关。Tesla的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设计得不错,电压控制得很精准,最大电压一般不会太飙;而岚图的电池现在标称电压更高,可能能到453V—这是官方数据,估算,实际还是要看电池组的实际状态。由此可以推断,同一台120kW的充电桩上,不同的车能爆发多大功率,和它的车载电压布局密切相关。

你们知道,充电其实像喝水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水流总量,而是水管的压力和通道宽度。特斯拉的充电系统设计,可能更像是在稳定的水管上绕个弯,尽量在安全范围内控制电压,确保快速且安全的充电。而岚图可能在用更高电压,试图提升转换效率。理论上,电压更高,能在一定限制内让电流更大—但实际上,装置的协议和电池管理系统限制了,导致它的最大充电功率不能突破某个上限(比如62kW,但实际只能做到60kW)——这就是所谓的充电效率。

在我查资料的时候,又注意到这次是在贵州旺草服务区拍的,那个位置的充电桩多是最新版本,设计上支持快充,估计我们是用的比较先进的桩。你知道我跟销售聊天的时候,他说这桩能跑百公里快充不到10分钟,听着挺夸张,但实际体验真是这个样子,至少在这里如此。这个快,究竟是桩的硬件极限,还是用车的接口配合问题?我心里在琢磨。

岚图FREE+和特斯拉model3在同一台120kW充电桩上充电,前者保持60kW稳定,后者仅50kW左右,反映出电压和充电效率的差异-有驾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同一台充电桩,充电效果差别这么大?大部分原因其实都在车辆电池的电压设计。你想想,同样的120kW桩,对特斯拉而言,有个最高点:能爆发到大概50-60kW(正好挺贴合电池容量和最大电压225V左右的组成),而岚图从匹配角度,可能电池电压设置得更高一些,但考虑到安全性和协议限制,实际上充入的功率就打折扣,然后就变成这差别。

有趣的是,充电不是单一的硬件问题,还得看软件调度。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网络调度逻辑很成熟,能在不同场景下动态调整充电策略。而岚图的车虽然用的也是标准化协议,但和电池管理系统的匹配程度,不知道是不是还不够优化。我的猜测——也许这方面还会有优化的空间。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好像还记得那车旁边有人说:充快充啊,省事。其实背后暗藏几个逻辑——一方面是车载系统的电压设计,另一方面才是充电协议和硬件匹配。真不搞清楚的话,很难知道哪个关键点会成为瓶颈。

对比到这,我也在想:这些差别,未来会不会随着技术进步逐步缩小?还是说,电池电压设计本身就决定了不同品牌之间的充电差异?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毕竟,不同厂家的电池组、管理系统,以及对充电协议的支持程度都不同。

岚图FREE+和特斯拉model3在同一台120kW充电桩上充电,前者保持60kW稳定,后者仅50kW左右,反映出电压和充电效率的差异-有驾

我也有个疑问:你觉得,这样的差别会不会影响到车的保值率?毕竟,快充快的车,放到二手市场会不会更吃香?我估算,百公里快充成本其实还不错,按我这种心算方式,快充每百公里大概几块钱;但如果充电效率不高,看似没差多少,但时间上的差异一旦累积,还是会变得明显。

(这段先按下不表)哦呀,说了这么多,好奇你们有没有在用车上遇到类似的充电差异?比如说,一条充电线,充到一定速度就卡住了,换个厂家会不会表现不同?事情其实挺复杂的,尤其是在快充这块。

我也在琢磨,为什么研发成本和设备成本还会影响到充电效率?其实就像咱们日常用的水管,要保证压力和流量,管材也得配得好,接口设计得合理。汽车的电压布局,电池的排布,都在这管子上打孔,每个环节不严谨,就会打折扣。

岚图FREE+和特斯拉model3在同一台120kW充电桩上充电,前者保持60kW稳定,后者仅50kW左右,反映出电压和充电效率的差异-有驾

是不是很多读者会想到:那岚图未来会不会靠电压升级,突破目前的瓶颈?估计也不太可能吧,毕竟安全第一。但我猜,它可能会在软件方面做文章,比如多协议融合,优化充电策略——这些也是个套路,比硬件升级更快。

聊个小趣事:我朋友开特斯拉,他说充电久了,惯了自动跳转那几个界面。真要追究效率差异和充电快慢,可能就是那细节决定了结果。

你们有没有觉得,未来充电桩会不会变得像加油站一样标准化?还是说,不同品牌的车还是会有电压差的问题?这问题好像还值得深挖,只是需要时间和技术,让不同水管的压力都能活跃在同一水平线上。

岚图FREE+和特斯拉model3在同一台120kW充电桩上充电,前者保持60kW稳定,后者仅50kW左右,反映出电压和充电效率的差异-有驾

这个复杂的水流战,是不是也反映出,汽车厂商对电池和电机的布局,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我一直觉得,充电的快慢,表面看是硬件问题,其实背后还藏着一堆软科幻。你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