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幕墙映着城市暮色,地面反射着密集的车流灯影。杭州的闹市区,响起一阵不合时宜的安静——一辆星途ET5似乎不太关心后排小孩在争夺棒棒糖,更在意近身的两个“鬼探头”,和平时那个总抢黄灯的电动车。这不是常见的自家试驾场地,这里没有人为抚慰的路况,只有真实的城市脾气。你会不会在某个黄昏,突然想让自己驾驶的座驾,比你更能忍耐、不犯错、不冲动?
所以,杭州智驾实测成为地平线HSD量产首秀的舞台,不只是摆个pose。现场气氛像刑侦案件的案发点——所有细节都要被放大,失误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秒,也会被记录在案。无论星途ET5还是深蓝L06,每次转向,都是“现场勘查”;每一次延迟,都是“证据链缺口”。作为国产智能驾驶“硬核担当”,地平线似乎有点费力去证明一句老话:硬件好看,算法好用,市场才会点头称是。
从旁观者视角复盘一下。星途ET5全球首搭地平线HSD和征程6P,深蓝L06用双征程6M芯片“武装到底”。品鉴会现场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坐在空气中仰望PPT的呼吸,而是把这两台车扔进地平线刚刚做完“验真”的都市丛林。面对拥堵和千变万化的城市交通,“毫秒级响应”“端到端架构”不再是发布会上的修辞,而是实打实考验。例如,遇到鬼探头、极限cut-in,传统辅助驾驶系统往往嚼半天,才吐出一个动作;HSD只用一个神经元的反射时间就完成——不是天赋异禀,是贵在“快准狠”。
城市路况复杂,远离那些把辅助驾驶当成“高速巡航”的场景。转弯、汇入匝道、视野受限,这些看似日常的小挑战——就是智能驾驶的“刑侦死角”。但这次,星途ET5稳稳提前预判,主动降速、避让,所有操作像个不情愿加班的老司机:不懈怠,不拖泥带水,还不要求奖金。横纵向协同控制,让车在变道、过弯时的动作连贯得让人怀疑是否熟练到有点刻意。
不过,这些把规则看得比人情还重的动作,归根到底是强化学习机制的功劳。系统能“持续进化”,每一次路况变化都是一次“职业培训”。和刑侦队里那些爱琢磨案子的老前辈一样,时间是这些系统最好的师傅。
再看深蓝L06这位“城区普惠方案”的头号玩家。配备了256TOPS算力的双征程6M芯片,算法与硬件“抱团取暖”,算力与功耗终于实现了和谐共处。又一次证明,AI不是一场CPU的虚荣比赛,而是一盘针对Transformer模型优化的技术大餐。再加上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多模态融合——真正让“识别能力”从盲区跟幽灵之间的摇摆,变成了“大开天眼”的现实。
地平线一直“软硬一体”,这个听起来像大厨炫技的综合路径,这次被星途ET5和深蓝L06的表现又反复验证。HSD系统兼容不同价位、不同定位的车型,不再是高端专属。此前智能驾驶总给人“凡尔赛”的味道——亮相高端旗舰,落地有限量版。而现在,地平线提出了未来几年HSD千万级量产的目标,目标很大,却不失为市场需求的现实:谁都想让安全配置变成“全民标配”,而不是“选装包”。
品鉴会期间还有一些值得玩味的活动。例如,产品架构和视觉设计的大师工作坊,把那些很难解释清楚的智驾技术拉进了用户的生活里。行业其实很嘴硬:总想让技术多解释两句,但真正让用户能“看见”智能驾驶系统在干什么,才是更大的价值。就像地平线HSD产品经理张磊说的,“系统看见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驾驶员知道系统看见了什么”。这话听着像老师在试卷上批注,实则是一种认知的共情:你以为车和你之间只有油门和刹车,其实你们之间还有个“脑洞”。
HUD抬头显示和中控屏的交互方式,能直观呈现系统识别结果。对于许多驾驶员来说,这才是安全感的来源。而在端到端系统时代,“被看见”就是“能处理”,没被看见就是“发呆”。HMI交互做不好,就像刑侦现场灯光没打好,所有线索都搅在黑暗里。
地平线还联合了行业KOL搞现场众测。看起来像圈内自娱,有点“刷脸”的意味,但实则是用用户反馈为自己“补习”。现实是:所有产品,无论多自信,都要在真实场景下接受最苛刻的“案情复盘”。
说到这里,其实每次跟智能驾驶打交道,总会被现实泼一盆冷水。不论是刑侦初学时把脚踩在案发点的鞋印旁,还是真实路况下无数鬼探头和极限变道:“系统再聪明,也有盲区;算法再硬核,也要面对无理。”业内喜欢炫算力、夸算法、许未来,可终端用户最关心的是“能替我挡子弹么?”这才是答卷。
而地平线这次的量产首秀,或许给了行业一个新注脚——技术可以高效且普惠,系统能持续进化,但城市智驾的终极理想,远未大结局。我们或许离“全民标配”只差一道监管审批的门槛,也可能永远走不出那些意外的阴影。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你的车比你更懂规避风险、更快响应危机,你愿意彻底交出驾驶权吗?有多少“智能”,才够可靠?欢迎各位继续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自我较劲,毕竟证据链的终点,总是留给下一次案情的翻新。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