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大事让很多人都特别关注,那就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比亚迪公布了上半年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可不一般,因为它显示比亚迪在总营业收入上,第一次超过了全球电动车领域的标杆——特斯拉。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了热议。
大家都在想,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真的已经强大到可以和世界顶级品牌掰手腕了吗?
还是说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咱们就得把这份成绩单里的数字掰开揉碎了,仔細看看背后的门道。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直观的数字对比。
根据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全球的总收入是418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2980亿元。
这个数字本身已经非常惊人了,毕竟特斯拉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是公认的。
但是,比亚迪交出的答卷是,上半年总营收达到了3712亿元。
这么一算,比亚迪比特斯拉多出了超过700亿元的营收,这在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这个超越,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胜利,更像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说明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那么,比亚迪这3712亿元的庞大收入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看它的业务构成,主要有两大块。
最大的一块,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汽车业务。
这部分贡献了3025亿元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八成以上,达到了81.48%。
这个比例比去年还高,说明比亚迪现在越来越依赖卖车来赚钱,而且车也确实卖得越来越好。
除了汽车,比亚迪还有一块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的业务,就是给各大手机品牌做零部件和组装,这块业务也贡献了687.4亿元的收入。
不过,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表现。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国外的收入达到了1354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猛增了50.5%。
这个增长速度非常惊人,也让海外业务的收入占比一下子提升到了总营收的36.5%。
可以说,现在的比亚迪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立足于中国市场的企业,它的全球化战略已经进入了快车道,海外市场成了它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增长点。
收入的增长,根本上还是靠销量的支撑。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总共卖出了214.6万辆汽车,同比增长了33%。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在海外的销量。
仅仅是上半年,比亚迪就在海外卖出了超过47万辆车,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它去年一整年在海外的总销量(41.72万辆)。
到今年7月份,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卖到了全球超过112个国家和地区,像在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巴西这些国家,比亚迪汽车的能见度越来越高,品牌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比亚迪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实际上,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比亚迪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全年要销售550万辆车。
要完成这个目标,就意味着在今年下半年,他们需要卖出大约336万辆车,平均下来每个月都要卖出56万辆。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我们看7月份的销量数据,比亚迪卖了34.43万辆,虽然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但距离每月56万的目标还有着将近22万辆的差距。
这个差距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国内市场日益白热化的竞争。
特别是在7万到15万元这个价格区间,这可以说是比亚迪的“大本营”,但现在正面临着四面八方的围攻。
比如说,小鹏汽车推出了Mona系列,把过去被认为是高端配置的城市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下放到了十几万的车型上,这对那些追求科技感的年轻消费者非常有吸引力。
还有像零跑汽车,它的策略就更直接,就是主打“性价比”,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多的配置,直接和比亚迪的主力车型进行价格战。
吉利汽车更是采取了全面对标的策略,推出了银河系列,用更大的空间、更低的价格来打造产品线,试图从比亚迪手中抢夺市场份额。
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比亚迪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因此,下半年我们将会看到比亚迪推出包括海狮06、腾势N8L、方程豹钛7在内的一系列新车型,价格覆盖从10万元到100万元的广阔市场,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挑战,进一步提升销量。
除了销量压力,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盈利能力。
虽然比亚迪的营收超过了特斯拉,但在“赚钱”的效率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数据显示,上半年比亚迪的净利润是155.11亿元,而同期特斯拉的净利润是163亿元。
也就是说,比亚迪卖了更多的车,总收入更高,但最后到手的纯利润反而比特斯拉要少一些。
这又是为什么呢?
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答案主要在于研发投入。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研发上投入了高达308.8亿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它几乎是比亚迪同期净利润的两倍,占到了总营收的8%以上。
通俗点说,就是比亚迪每赚100块钱,就有超过8块钱又被投回去搞技术研发了。
这种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在整个行业里都是非常罕见的。
这么大的投入当然不是白花的。
上半年,比亚迪相继发布了“超级e平台”、“全民智驾”等战略,还推出了充电速度极快的“闪充电池”,技术成果不断落地。
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一方面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
比如在比亚迪最擅长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领域,像吉利的雷神电混、长城的Hi4技术都在快速追赶,比亚迪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住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
大家都知道,和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品牌相比,比亚迪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方面起步相对较晚。
现在,比亚迪意识到了这个差距,正在奋力追赶。
它不仅和英伟达、地平线、华为等顶尖科技公司合作,甚至还计划自己研发芯片。
这笔巨大的研发费用,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在这场智能化竞赛中迎头赶上,让自己从一个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上领先的企业,变成一个在整车技术上没有短板的全能型选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