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一位特斯拉车主在结冰路面上行驶时,由于长期依赖单踏板模式,紧急情况下操作失误,导致车辆撞上护栏。这类因驾驶习惯改变引发的安全隐患,正是工信部发布《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新国标的重要原因。
新国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规定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不能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完全停车,驾驶员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刹停。这意味着备受争议的“单踏板模式”将不再能作为车辆的默认设置。不过新规并未彻底禁止该功能,用户仍可手动开启强动能回收模式,但系统需提供清晰的光学信号提示驾驶员当前处于此模式。
新规还对动能回收系统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减速度超过1.3米/秒²时,车辆必须自动点亮制动灯。测试数据显示,这一规定能使后车驾驶员反应时间缩短0.2秒,追尾风险降低41%。此外,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必须强制安装ABS防抱死系统,这项技术能有效防止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保持车辆稳定性。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实验室的模拟测试显示,习惯单踏板模式的驾驶员在突发状况下踩制动踏板的反应时间平均延长0.3秒。以100公里时速计算,这相当于增加8.3米制动距离。2023年,特斯拉曾因“未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策略”等问题召回超过百万辆汽车。
新国标采用了分阶段实施方案。2026年1月1日起,所有新申请车型需符合ABS强制安装等要求;而对单踏板模式的关键限制将于2027年1月1日全面生效,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同步执行该时间表。
在安全技术方面,一汽丰田bZ5展示了多重防护设计。其电池系统采用五重防护,包括车身吸能结构保护电池、绝缘冷却液防短路等措施。车辆还通过“双电路板+双电机+解耦设计”实现制动冗余,全系标配9个安全气囊。
业内专家指出,新规的核心目的是用标准守住安全底线,同时引导技术合理应用。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安全底线已成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标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