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8月底的成都车展上,奇瑞悄悄把“QQ”这个名字又摆上了展台。
这个名字对80后、90后来说,多少有点特殊:
当年那辆圆头圆脑的小车,可是不少家庭第一台车的首选。
如今它带着“电动化”的标签回归,官方说这车要主打年轻人市场,芯片算力128TOPS、猎鹰500驾驶辅助、256色氛围灯这些配置堆得挺满,但看完一圈,心里还是忍不住打了个问号:
停产十年的老车复活,光靠“情怀”够吗?
一、奇瑞QQ的“前世今生”:便宜是真,毛病也不少
要说奇瑞QQ的辉煌,得回到2000年初。
那时候私家车还是稀罕物,合资车动不动十几万,而奇瑞QQ顶配才5万不到。
3.38万的起售价,直接让不少工薪家庭圆了“有车梦”。
2005年它月销量破万,2011年总销量突破百万台,这成绩放在现在,连五菱宏光MINIEV都得喊一声前辈。
但老车友们提起QQ,往往是一边夸“当年买菜接娃真香”,一边摇头“修车比开车时间都长”。
三缸发动机抖动、变速箱卡顿、小毛病不断,甚至有人调侃: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
2014年燃油版停产时,不少车主松了口气——毕竟修了十年,实在修不动了。
二、新QQ“长这样”?科技感堆满,但有点眼熟
这次成都车展亮相的新QQ,彻底和过去的“圆润风”告别了。
三角形大灯、贯穿式灯带、封闭式前脸,再加上隐藏式门把手,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台新能源车。
官方给的定位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纯电车”,车身长度4.25米,轴距2.75米,比老款大了一圈,但价格还没公布。
配置表看起来挺热闹:15.6英寸中控屏、AI语音交互、风冷无线充电、猎鹰500驾驶辅助系统……
芯片算力128TOPS这个参数,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的HW3.0版本。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国产车拼配置已经卷成红海,10万级的比亚迪海鸥、零跑T03早就把大屏、智能驾驶安排得明明白白。
奇瑞这波操作,算是跟上了节奏,但要说“惊艳”,可能还得打个问号。
有意思的是,新QQ的外观设计在网上争议不小。
有网友说它像smart精灵1,也有人觉得和某品牌“借鉴”了同款设计语言。
反正吧,审美这事儿见仁见智,但当年QQ因为“模仿Matiz”吃过官司,这次能不能靠原创打个翻身仗,还得看消费者买不买账。
三、对手太强:五菱、比亚迪、长安全在“家门口”
新QQ还没上市,但市场已经挤满了狠角色。
五菱宏光MINIEV靠着3-5万的价格,硬生生在A00级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累计销量破150万辆,连敞篷版都敢出。
长安Lumin、零跑T03这些“后来者”也靠着大空间、高配置分走了一波用户。
就连比亚迪这种“技术宅”,去年推出的海鸥也悄悄卖到了月销过万。
这些车的共同点是:便宜、实用、维修成本低。而新QQ的定位有点尴尬。
如果定价5万以内,可能压缩五菱的市场;
如果冲到8-10万区间,又得和比亚迪海鸥、欧拉黑猫硬碰硬。
关键问题是:消费者为啥要选一个停产十年、口碑两极分化的老牌子?
奇瑞这次打出了“猎鹰智驾”系统,说是能在城市道路实现L2级辅助驾驶。
但五菱的“灵犀系统”已经能支持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零跑的Leapmotor C11直接标配高通8155芯片。
换句话说,新QQ的配置虽然不差,但放在2025年的市场里,已经不算“黑科技”了。
四、情怀牌好打吗?修车排队的记忆还在呢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这个口号,奇瑞从2003年喊到现在。
当年的QQ车主,现在不少已经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顶梁柱”,但看到新QQ,多少会有点“爷青回”的感触。
有车友在论坛发帖:“当年QQ陪我从县城开到省城打工,现在它回来了,我想买台新的当老婆的代步车。”
但情怀这玩意儿,用得好是加分项,用不好就是“割韭菜”。
去年某品牌复刻经典车型,情怀拉满,结果新车品控还和十年前一个样,车主集体维权。
奇瑞这次能不能守住底线,把质量关过了,比堆配置更重要。
毕竟现在的年轻人选车,嘴上说着“支持国产”,下单时还是会看真实口碑。
五、电动小车市场,真还有“新机会”吗?
很多人觉得,A00级纯电车市场已经被五菱“血洗”得差不多了。
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这个细分市场同比还增长了12%,尤其是三四线城市,通勤、接娃、买菜的需求依然旺盛。
新QQ这时候回来, timing其实不算差。
关键还是得看定价和品控。
如果能把价格卡在6-8万区间,配置拉满,再借着“奇瑞+新能源”的标签,或许能吸引一波用户。
但最怕的是“两边不靠”:
价格比五菱高,配置不如比亚迪,设计又被说成“借鉴”,那尴尬的就是自己了。
六、复活容易,翻身难
客观来说,新奇瑞QQ的亮相,至少证明了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浪潮里开始“盘活老IP”。
但市场不会因为一个名字就买账。老车主王师傅说得实在:
“当年修车修到怀疑人生,现在要是品控还跟不上,情怀我可不买单。”
而刚毕业的年轻人小李则表示:
“如果价格合适,我倒是想试试,毕竟外观比宏光MINIEV酷多了。”
说到底,新QQ的成败,不在于展台上的配置单,而在于交付后的品控、售后的维护,以及能不能真正理解现在年轻人的需求。
毕竟,2003年买车是“能开就行”,2025年买车是“能开还要省心”。
光靠“快乐”和“情怀”,可撑不起一台车的江湖。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