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乌鲁木齐最近出的这事儿,比我上个月看的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都带劲。
主角不是什么肌肉猛男,就是一位新疆大哥,座驾是一台崭新的小米SU7 Ultra。
这哥们儿干了件特有想象力的事——开着车来了个十多米高的“飞坡”,外加N圈自由体操。
车子最后那造型,怎么说呢,像是被扔进搅拌机里又拿了出来,车顶的玻璃天幕碎得跟二维码似的,轮子离家出走,车身皱得像张废纸。
你以为接下来就是标准的交通事故处理流程?
报警,救护车,车主一脸煞白?
全错。
大哥从那堆废铁里爬出来,据说除了有点蒙圈,连医院都懒得去。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掏出手机,对着镜头,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魔幻笑容,深情告白:“感谢小米,感谢雷军,下辆还买!”
完事儿还乐呵呵地坐回那已经报废的驾驶座,跟自己这辆刚提不久、据说还是新疆首台、价值60万的小米SU7 Ultra来了张“遗照”。
这视频一上网,底下评论区直接裂开了,堪比大型行为艺术辩论赛。
一边是“米粉”和技术宅们狂欢,唾沫横飞地论证这A柱B柱简直是擎天柱,翻成这样驾驶舱都没变形,车门还能开,电池也没“热情”地燃烧起来,高呼“这广告费雷总得结一下!”
要我说,雷军真该给这位大哥颁个“年度最佳野生代言人”金质奖章,这波操作省下的营销预算,都够再盖个厂了。
另一边呢,是“老司机”和“人间清醒”派。
他们脑门上顶着一串问号,就差直接开怼了:大哥,好好的柏油路不走,非要去体验“飞坡”的乐趣,您这是参加《速度与激情》海选呢?
咱们聊安全,是不是得在正常的驾驶场景里聊?
还有,你这车吹上天的智能辅助驾驶、各种雷达传感器,在车子即将“起飞”前,难道就没吱一声,没给你来个紧急制动啥的?
这声“感谢”听着,怎么那么像被绑架后爱上绑匪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呢?
这事儿吧,你还真不能简单地用“牛”或者“蠢”来概括。
它就像个万花筒,你从不同角度看,能瞅见完全不一样的光景——有消费主义的狂热,有饭圈文化的影子,还有科技神话下的盲从。
平心而论,单从被动安全这块硬指标来看,这台SU7的表现是没得黑。
在那种天翻地覆的翻滚下,还能给驾驶员留出个完整的“生存空间”,证明这车的钢筋铁骨确实没偷工减料。
这是物理定律,是硬碰硬的本事,值得肯定。
但好玩的地方就在这儿。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辆车,尤其是一辆电动车,它的灵魂早就不是那身铁皮了,而是那个越来越聪明的“大脑”。
当一个驾驶者做出明显“作死”的操作时,那套武装到牙齿的智能系统,是应该挺身而出当个“保姆”,还是两手一摊,选择“尊重司机命运”?
这位大哥用一种近乎荒诞的行为艺术,完美验证了车子最原始的“筋骨”,然后扭头去感谢那个赋予它“智慧”的人。
这逻辑链条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那味儿了?
就好像在说:“雷总,你家孩子脑子好不好使我不知道,但骨头是真的硬!”
更有意思的是车主那股劲儿。
经历生死一刻,他的反应不是后怕,而是对品牌的强烈归属感。
这已经不是“这东西好用,我下次还买”的简单逻辑了,这是一种身份认同。
买小米汽车,你买的可能不只是一台代步工具,你买的是雷军“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热血故事,是一张通往“米粉”大家庭的门票。
这种情感上的深度绑定,能让用户在意外发生后,下意识地去维护整个品牌的“面子”。
我人没事,就是我们家东西牛,这种心理,是不是跟当年那些“果粉”的狂热有点一脉相承?
所以你看,这到底是一次莽撞驾驶引发的意外,还是一场歪打正着的极限安全测试?
是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还是一次品牌忠诚度的极致秀?
我觉得,可能都是。
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哥们儿命大,小米SU7的车身结构也真抗造。
但透过这堆废铁,我们更该琢磨的是,当技术被包裹上层层光环和情怀之后,我们这些坐在方向盘后面的人,还记不记得,安全,最终还是握在自己手里的。
最后,咱也开个脑洞。
要是你,经历了这么一出,毫发无伤地从车里爬出来,你发的第一条朋友圈会写点啥?
评论区交给你了,让我瞧瞧大家的文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