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风向,真是吹得人有点晕。一会儿刷到个消息,说全世界都在猛踩刹车,不玩电车了,就剩咱中国还在那儿“死磕”。紧接着,什么福特一年亏掉几十亿美金,奔驰说要放慢脚步,各种新闻就跟约好了似的,一股脑全冒了出来,好像都在告诉你:看吧,实锤了。
尤其是德国那边,汽车老家啊,开完个什么峰会,直接就说要给欧盟吹风,别把2035年那个燃油车禁令搞得那么死,得给混动、给合成燃料留条后路。这一下,好多人就更信了,你看你看,德国人都“认错”了,咱们是不是一头扎进了死胡同,走错了路?
可这事儿怪就怪在,你再扭头看看自己身边,马路上绿牌子越来越多,多到你都快没感觉了。今年这新能源车的销量,眼瞅着就要占半壁江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是我们真的在逆行,还是我们听到的那个“全世界”,压根就不是世界的全部?
说真的,很多人觉得全球电车要完蛋,纯粹是被那些掐头去尾、专挑难听的说的新闻给带沟里去了。就说福特,今年2月财报出来,电动车那块业务是亏了50多亿美金,比去年还多,这数字看着确实吓人。但凡是多花三分钟,去翻翻财报原文呢?人家通篇都在讲怎么优化成本、怎么继续砸钱,压根就没“放弃”这两个字。这感觉就像一个健身的人抱怨今天练得太累了,肌肉酸痛,结果旁边的人听了就到处说“他不行了,他要放弃健身了”,这不搞笑吗?
还有奔驰,传得最邪乎,说什么要“重点回归油车”。可实际上呢?人家砸在电动产品线上的钱,几百亿欧元都扔进去了,整个公司的电动化大战略,那个根儿就没动过。所谓的“调整”,无非是把那个“我们公司以后只卖电车”的时间点,往后稍微挪了挪。这叫调整节奏,跟猛打方向盘掉头,完全是两码事。
大众也是个绝佳的例子。一听说大众要花600亿欧元接着搞内燃机,一堆人就高潮了,喊着“燃油车的春天又回来了!”。可他们偏偏不告诉你,早在这600亿之前,大众已经规划了1200亿欧元,整整两倍的钱,投给了电动化和数字化。这么大一笔钱砸下去,你要管这叫“放弃”,那这放弃得也太认真、太用力了吧。
最离谱的是拿苹果来当论据。苹果烧了100亿美金,不造车了。然后就有人跳出来下结论:你看看,科技巨头都玩不转认怂了,电车这路走不通!可问题是,苹果放弃的是啥?是一个从零开始、关起门来自己搞所有东西的造车计划。这跟整个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有一毛钱关系吗?这逻辑,跟说隔壁老王开餐馆失败了,所以全人类以后都别吃饭了一样荒谬。
说到底,情绪和标题都是虚的,数据不会骗人。国际能源署今年5月刚发的报告,白纸黑字写着,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要超过1700万辆,市场份额头一回要突破20%。注意,这可不是哪个国家自己吹的,这是全球的总账。这里面,中国一个国家就卖了1100万辆,占了全球快三分之二。你说“全世界”都放弃了,那这个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二销量的中国,是被谁开除球籍了?也别光看中国,欧洲去年的电动车市场份额也稳稳地站在20%左右,根本就没什么大退潮。你再看看出口,光是今年宁波一个口岸,新能源车就出去了6万多辆,目的地全是欧美。他们要真不玩了,咱们的车都卖给谁去?
所以真相其实很简单,全球市场确实在变,但那是“踩点刹”,不是“猛打方向盘”。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们想不想继续,而是再往前开,有点力不从心了。
为什么国外,特别是欧洲,会给人一种“在后退”的错觉?答案更简单:不是不想搞,是发现真的有点搞不动了。
电网这东西,平时没感觉,一出事就是要命的。欧洲的电网,说实话,已经有点老了。现在硬要往上接一大堆风电、光伏这种靠天吃饭、极其不稳定的电源,整个系统就变得特别脆弱,就像一个年迈的老爷子,非要让他去玩极限运动,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闪着腰。绿能当然是未来,但要把这个未来变成现实,那背后需要的技术、钱、还有强大的统筹能力,真的不是喊几句环保口号就能搞定的。
电网顶不住,政策自然就得松口。前两年欧盟雄心勃勃,定了个2035禁售燃油车的死命令,车企们一开始也挺配合。可到了今年,尤其是在慕尼黑车展上,那气氛就完全不对了。奔驰、宝马这些巨头,台上还在展示最新的电动爹,嘴上说着“我们是绿色先锋”,可台下转身就跟政策制定者喊话:“大哥,能不能缓一缓?”车企还算客气,德国有些政治人物干脆就把话挑明了:你不能用政治命令把技术路线给锁死了,得灵活点。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别逼我们太紧,我们真的有点跟不上了。
后来,德国政府干脆自己下场,召集总理、部长、车企老板、工会代表,一群大佬关起门来开了个会。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准备去欧盟那边说道说道,这个政策得改,得给混动这些技术留条活路。
这就不是企业自己在抱怨了,是国家亲自出来说:“这步子迈得太大了,我们得商量着来。”有欧洲议员早就公开骂过,说禁燃令是个“严重的产业政策错误”,等于是亲手把市场和机会送给了中国。这话虽然难听,但戳到了欧洲的痛处:一边是定得高高的环保目标,一边是千疮百孔、动弹不得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现实。电车想起飞,结果电网撑不住、企业亏不动、老百姓充电不方便不敢买。这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是“想搞也搞不起来”的现实难题。
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那风景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就在最近,中汽协的数据说,8月份一个月,国内新能源车就卖了117万辆,市场占有率第一次干到了50%。什么意思?就是现在每卖出去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挂绿牌的。
出口更是吓人,一个月就出去了22万多辆,涨了70%多。整个上半年,产销都快700万辆了,出口了100多万辆。这不是在国内自己人跟自己人玩,这是真金白银在全球市场上拼杀出来的地盘。
你以为这光是靠补贴砸出来的运气?那就太小看我们这盘大棋了。有教授说得特别好,补贴从来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让中国新能源车起来的,是那种“市场机制+政府协作+产业节奏感”的完美配合。
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不是谁管谁,是谁压着谁,而是大家踩着一个鼓点往前冲。哪个企业有本事,政策、土地、人才就往哪儿堆。企业也不是躺着等喂奶,你看比亚迪,光是2024年一年的研发投入,就比国家过去十年给它的补贴总额还多。这种自己拼命往前跑的活力,你说吓不吓人。
再看咱们的政策,那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财政、金融、技术路线、人才、市场准入、基建,还有环保标准,全都给你配齐了。发展电动车,在中国从来就不只是为了造个车那么简单,它的底层逻辑是“用一台车,拉动一整条产业链”。
你想想,一辆电动车背后是啥?是电池,是芯片,是智能制造,是新能源发电,是储能,是充电桩……这是一条长得望不到头的超级产业链,牵动着几百万人的饭碗和上万亿的投资。就说充电桩吧,现在国家搞了个“三年倍增计划”,目标是到2027年全国建成2800万个,光是设备和建设,就能拉动两千亿的投资。
往更深了说,是能源安全。我们国家70%的石油都靠进口,每年买油就要花掉几千亿美金。和平年代还好说,万一哪天国际上有点风吹草动,人家把咱的能源通道一卡,那后果简直不敢想。但是电呢?我们自己能发,水电、风电、太阳能,越来越多。把满街跑的汽车从“喝油”的,变成“吃电”的,这不等于把国家能源安全的“方向盘”,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里吗?
所以啊,当国外那些车企因为亏损而调整节奏,当欧洲因为电网和产业阵痛而对禁令踩刹车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就以为“他们不玩了”。他们只是在解决眼前的麻烦,在为过去过于激进的政策买单。
而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把新能源车当成一个简单的工业品。它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升级和未来话语权的“胜负手”。在燃油车的时代,我们落后了几十年,发动机、变速箱,核心技术全在别人手里。可是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我们和所有人几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电池、电控这些地方,我们已经开始领跑了。
这就像当年我们下决心搞高铁一样。一开始,谁没说过它贵、没人坐、不实用?可现在呢?谁敢不承认它改变了中国?方向对了,路上的坑坑洼洼都是可以填平的问题。但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或者因为眼前的困难就轻易动摇,那等回过神来,可能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了。
所以,中国为什么不跟着欧美一起“调整”?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等别人给我们机会,我们必须自己创造机会。新能源车不是什么万能药,但它是我们通向未来的那把关键钥匙。这场全球汽车工业的百年变革,到底谁对谁错,时间最后会给答案。而我们,已经全速开在了自己选择的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