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街上有个现象,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典中典。
就是街头秩序的维护神们,对于那些野生的、自己买的两轮铁皮驴,那叫一个火眼金睛,严查到底;但对于那些涂着五颜六色、长得一模一样的共享电单车,却仿佛开了天眼,视而不见。
凭什么啊?就因为我的是自己买的?
不装了,摊牌了,这背后压根不是什么安全问题,而是一场关于“管理成本”和“外包责任”的大型行为艺术。
首先,我们得想明白,为什么你的私人小电驴总被盯上。
表面上的说法,冠冕堂皇。说你超标,说你改装,说你闯红灯。是是是,这些问题都存在。很多人的小电驴,那已经不是交通工具了,那是民间科学家的移动实验室。解除限速是基础操作,加装雨篷算是温文尔雅,有些大哥能给你焊个火箭推进器上去,就为了送外卖能比同行快30秒。
这在管理者眼里是什么?
这不是车,这是行走的KPI,是流动的绩效包,是赤裸裸的“来罚我呀”。
因为管理一个一个独立的、想法各异的、充满了人类不确定性的个体,成本太高了。高到离谱。今天你教育了他,明天他邻居王大爷又开着改装的老头乐出来了,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游击战,管不过来,根本管不过来。
所以怎么办?
杀鸡儆猴。你就是那只用来儆猴的鸡。每一次严查,都是一场献祭,目的是告诉所有潜在的“改装大师”们:别跳,跳就是死。
那么,共享电单车为什么就成了“免检圣体”?
难道它们就更高贵?难道骑它们的人素质就更高?
别逗了。
核心原因就三个字:外包了。
共享电单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它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把政府头疼的管理责任,巧妙外包给几家大公司的解决方案。
你看它的逻辑:
第一,车辆合规性,企业给你兜底了。每一辆共享电单车在投放之前,都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拿到准生证,挂上牌照。它不是一辆车,它是一个“出厂即合规”的标准化产品。这就好比修仙,你是自己修炼的散修,浑身都是破绽;人家是名门大派的制式法宝,虽然威力不大,但根正苗红,有宗门背书。戒律堂长老当然只抓你们这些野生修士。
第二,充电安全,企业给你兜底了。个人电驴最大的原罪之一就是飞线充电,那不是充电,那是给整栋楼的消防员上压力测试。但共享电单车呢?人家是集中换电。有一群专业的运维小哥,他们是“城市电池的搬运工”,是“雷电法王杨永信”,在封闭的充电仓里,把每一个不听话的电池都“电”得服服帖帖。这直接把最危险的一环给釜底抽薪了。
第三,改装问题,企业也给你兜底了。你见过有谁会去改装一辆共享单车吗?没有。因为你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花钱去改装它,那不叫改装,那叫慈善。这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改装的可能性给你干到0。说到改装,我那破键盘的键帽是不是也该换一套了,磨得都打油了。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什么差异化监管,这就是一场掀桌子式的管理革命。
如果说之前的管理模式是“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那现在就是“我们不抓小偷了,我们直接跟本地最大的安保公司签合同,让他们把整个小区的安防都包了”。
共享单车企业就是那个安保公司。它们通过技术和资本,把千万个不可控的个体,变成了一个可控的整体。它们向城市管理者承诺:给我地盘,还你秩序。
这是一个交易。
讲真,作为一个每天都在躲避老头乐和外卖小哥闪电战的中年人,我其实有点理解这种分裂。因为真正的混乱,是无序。而共享电单车,它最大的价值,就是用一种近乎垄断的无聊,去取代那种要命的混乱。
虽然这些车骑起来都一个德行,限速25码,比我跑得都慢,毫无驾驶乐趣可言。但这恰恰是管理者想要的。
他们要的不是快,不是自由,是安全,是可控。
可控,可控,可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把个人应负的安全责任,通过租金的方式,转嫁给了企业,再由企业打包卖给监管。完美闭环,谁也别想跑。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共享单车比喻成有编制的坐骑,这个想法简直天才。不,不是天才,是癫才。
当然,别以为骑着共享电单车你就能为所欲为。你只是从“车辆违规”的惩罚名单里暂时逃脱了,但“行为违规”的镰刀随时会砍下来。
载人、逆行、闯红灯、酒驾,这些套餐一个都不会少。
甚至更狠,人家有信用分系统。你乱停车,直接扣分拉黑,让你在整个城市都无车可骑。这比罚款可厉害多了,是一种现代化的“数字游街”,杀伤力极大。
所以,为什么严查个人电动车,却很少管共享电单车?
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因为管理你的成本,远高于管理一个公司。你的两轮铁皮驴,在管理者眼里,充满了各种失控的风险和魔改的快乐。而共享电单车,它看起来就很“乖”,很“标准”,像一个被驯化好的压缩毛巾,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
它不是不会犯错,而是它的“犯错成本”已经被企业提前买单了。
这才是这场大型舞台剧背后,最真实,也最冰冷的潜台词。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