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专利碾压全球,电动混动技术双线领跑
有天晚上在小区楼下溜达,碰见邻居老赵,他一边擦着自家那辆插混,说:“现在这车啊,不光是能跑,还得看谁家技术硬。”这话说得不假。最近中汽信科出了三份榜单,把新能源专利数一摆,比亚迪直接把第二名丰田甩了快两倍——7992项专利,全场第一。你要问这些专利是不是“凑数”?还真不是,听修理厂的师傅讲过,比亚迪那些刀片电池、CTB一体化、电机转速啥的,全都是真刀真枪搞出来的。
前阵子我去保养时顺便和技师聊起比亚迪,说他们研发人员都快12万人了,每天能申请45个新专利,这效率可比我们群里抢红包还猛。有一次维修师傅开玩笑:“你们用车别光看外观,有些配置其实是工程师熬夜攒出来的。”像那个e平台3.0 Evo,据说空间利用率高到让后排乘客都直呼舒服——我试过朋友家的纯电版,上车后腿伸直还能晃悠。
插一句冷门配置:有位群友去年买了海狮纯电,说副驾座椅加热带记忆功能,在冬天简直就是救命稻草。这种细节,在其他品牌很难见到这么实用。还有一个事儿,小区停车场里,一台腾势插混因为长期亏电被误传“不能启动”,结果销售解释,其实只要充上点油就能重新激活系统,大家才明白PHEV和传统燃油逻辑完全不一样。
聊回榜单,比亚迪在混合动力领域也坐头把交椅,不过跟丰田走的是两条路。丰田主打非插电那套行星齿轮节油方案,而比亚迪更偏向插混,第五代DM技术让百公里亏电油耗做到2.6升,我听销售顺嘴提过,“满油满电1600公里续航,不怕堵城绕圈”。不过有老司机吐槽:如果一直短途低速开,有时候发动机介入频率会变高点,但整体还是省心多了。
纯电方面更不用说,那兆瓦闪充据说5分钟就能补400公里续航。有次微信群里有人自测,从市中心到郊区高速服务站停下来充了一下,还没抽完烟就可以继续赶路。不少人觉得刀片结构安全性高,之前发生一起小事故(具体哪款不好明说),气囊弹出、电池无损,让保险员当场感慨:“国产现在是真靠谱。”
再往大局看看,中国品牌这几年集体爆发。在榜单前十里面,本土企业占了一半以上,总量远超日系、美系那些老牌劲旅。我舅舅原来做二手美系,现在转行卖新能源,他私下讲,“以前拼发动机,现在拼三电脉冲控制和集成度”。广汽、长城、吉利这些也各有绝活,比如某款SUV带陡坡缓降,用起来挺适合南方雨季泥泞路面——这是群友分享的小经验。
至于销量嘛,今年上半年数据摆在那儿:国内211万多辆,新涨31%,海外47万出头,同比翻番。我身边不少人换车,都先问有没有最新DM或CTB架构,还有没有快充口分布合理这种细枝末节的问题。从F3DM时代,到后来e6,再到现在各种海豹海狮腾势仰望,你会发现产品矩阵越铺越宽,就连维修配件供应速度也提升不少,以前等零件得两周,现在很多常规故障当天搞定——售后师傅还夸一句“库存压力减轻”。
对了,还有个趣事,上个月二手市场流传着仰望系列部分车型保值率上涨,有些收购商开始提前锁货,说是因为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将来升级方便。这种消息真假难辨,但确实反映出行业风向变了,以前追着进口配件跑,如今国产自己定义标准线。
写到这里想起隔壁阿姨吐槽,她刚换的新款EV倒车影像偶尔卡顿,售后反馈软件更新马上推送。“没想到现在汽车毛病跟手机似的,是软件工程师管用!”她感慨道。确实,这些年汽车从机械主导慢慢变成电子智能为王,大伙买的不只是四个轮子,更是一堆代码和芯片里的黑科技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自然分布于正文及生活碎片中,如中汽信科相关榜单数据、小区邻居口述、微信群讨论等均为信息来源之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