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沙漠告别仪式与13年报废的那些事
有时候想起摩托车,不是那种一辆机器的感觉,反倒像家里养了多年的老狗。陪着你晨跑、夜归,偶尔在小区门口被邻居大妈念叨两句“骑慢点”,还有冬天打不着火时气急败坏地踹两脚。前阵子刷到一个视频,说是有个车主在沙漠里给自己骑了13年的摩托办了场葬礼,还真挺扎心——最后一天能合法上路,他就选了个空旷地方,一把火送走这台老伙计。说实话,我看完脑袋嗡嗡响,心里还嘀咕,这规定是不是太死板。
我家楼下修理铺那个师傅也常吐槽,“现在这些政策啊,就是不让人玩。”他以前给不少旧摩托做过大保养,有些发动机还比新买的声音顺。他总念叨一句:“十三年?我跟你讲,好好养能用二十年!”可惜法不容情,到点儿谁都得乖乖去销户。
其实这个强制报废不是最近才冒出来,是十几年前定下来的规矩。当时国产摩托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烧机油、有些刹车软绵绵。我记得小时候县城马路边经常能看到摔烂的踏板车,那会儿大家都觉得“限摩令”也是为了安全。但现在技术早变样了,我表哥去年刚换了一台国产三缸,据他说动力杠杠滴,还带滑动离合和快排功能。这种配置搁以前只能在进口高端车型上见,现在国内品牌也开始卷起来。
但现实还是骨感。国内销量一年比一年少,2025年头半年燃油摩托出口600多万台,可内销只剩200来万。据销售群里的小王说,现在年轻人买电动车更多,“便宜、省事、不限行”。我侄子刚毕业工作,也是直接入手电动自行车,上班送外卖都用它。他说没啥区别,比汽油省钱,而且城市管得松,不怕查牌照。
不过电动车和传统燃油摩托之间,也不是完全互相替代。有次去朋友家串门,他爸开的是五千块钱的小踏板,说跑县城足够,但碰上下雨天或者泥巴路,就还是觉得动力差点意思。而且听隔壁老刘讲,新出的旗舰级电动自行车速度飙到八十码,都快赶上普通街道上的轻骑。但师傅们私底下聊天,总担心这些“假装是自行车”的高性能电动车哪天又要被收紧政策。“你等着吧,再过几年,又该轮到他们头疼。”
行业圈里传闻,其实很多国产厂商已经开始拼技术输出。春风那款三缸海外售价不到八千美金,在拉美市场据说很吃香——耐造、省油,还有快速换挡这种配置。有群友自测过续航,说百公里不到四升,比日系同级便宜不少。在意大利市场,同类车型价格能差出两三千欧元呢。这几年出口量蹭蹭涨,从12万多涨到35万将近36万辆,据销售顺嘴一提,大部分都是自主品牌贴牌出海,不再只是给别人代工发动机或者零件。
但国外再热闹,国内还是卡壳。一方面政策没松口,人均保有量只有0.11辆(听师傅估算),远低于汽车和电动车;另一方面大众认知也难改,每次聊起事故率,都有人搬出新闻报道吓唬孩子:“别学那些飙仔!”其实身边懂行的人知道,现在主流车型ABS标配、刹停距离缩短不少,但习惯一旦形成就难扭转。我妹夫曾经试图买大排量,被丈母娘坚决否掉,说“不安全”。
也不是全无希望。从2017年以来陆续有城市放宽“限摩令”,去年商务部回应网友关心的报废标准问题,说要研究更合理的新方案。这消息传出来后微信群炸锅,好多人盼着自己还能留住爱驹。不少维修师傅偷偷乐:“以后生意又好了。”
还有个冷知识,以前南方某地农村婚礼喜欢用花轿队接亲,如今偶尔还能见到几十辆彩旗招展的大排量组队巡游,新郎特意挑最响的一台领头,那气势堪比当年拖拉机结婚。不过村长总提醒:不能超速,小孩别乱窜马路——这就是现实吧,一面怀旧,一面规矩越来越细致。
至于未来嘛,有时候跟群友闲聊,他们都觉得,只要政策慢慢松绑,本土产业链升级就不会断档。不然一直靠出口,总归底气不足。有段时间本地修理铺甚至接到了欧洲客户发来的邮件,要订购整套零件回去装自制赛车,这事儿过去想都不敢想。不过谁知道呢,下回再遇见类似“一辆葬礼”的故事,也许背景音乐会换成喜庆调调?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已自然分布于正文及生活插叙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