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西装裹着一位焦头烂额的高管,他站在会议室一角,手里攥着新鲜出炉的财报。桌上文件摞得像北山积雪,手机屏幕不断闪烁:“销量同比下跌18%。”“净利腰斩。” 窗外是法兰克福阴翳的天空,屋里却有种无声的风暴。倘若你是他,会不会也下意识多喝几口咖啡,好熬过这段被数字绞杀的时光?
梅赛德斯-奔驰这个名字,曾被无数中国消费者视作通往“豪华车主俱乐部”的门票。如今这张门票似乎越来越不好卖了——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区销量猛跌至41.83万台,同比降幅高达18%。全球乘用车总销量也缩水8%,集团净利润直接腰斩。纸面上的数字很客观,但带来的冲击感一点也不相对。如果用习惯性的职业语气来说,这种下行趋势并不陌生,毕竟任何一个吃惯了鲍鱼的巨头,都要有接受方便面的心理准备。
如果仅从财报切入,奔驰的问题看起来很“工程师”:低销量、毛利下降、人员成本高企、汇率不友好。可惜,这不是一场只靠修机器就能解决的故障。中国市场变脸太快,新能源自主品牌步步逼近;传统豪华车“品牌溢价”变成了“电子功能加价”,“豪车”定义似乎也在悄悄换人。奔驰看似押对了电动化的牌桌——CLA、GLC电动版轮番预热,新能源板块销量微涨至21%——但别把微涨看成救命稻草,靠插混刷成绩只是杯水车薪,纯电板块还是在缩水。对于高管们来说,这和精算表上的“毛利率下滑2.79个百分点”一样难堪,毕竟新能源的未来不是靠打补丁而成的。
有趣的是,奔驰的当家人康林松在财报会上一口一个“务实原则”,仿佛巴望把德国人的理性气质揉进中国市场的橘子皮里。务实办法是什么?不是让销量飞升,而是从成本端下手——先裁员降本,再说技术创新。“NLP重组计划”,听起来像人工智能,其实重在“Next Level Performance”:降低人工成本、精简部门、调整薪资福利。文件上写着“每年节约50亿欧元,钱都要投进电动化和自动驾驶”,听起来高大上,味道却像曾经的老厂牌以保守哲学卷起袖子过冬。几千人的离职,不知是自愿还是不得不然,在人力资源的视角下,一切都归为“提升效率”的盖头。
前线降本,后方也要“收割”。最近网上有车主吐槽,导航、远程控制都要付钱,后轮主动转向买断要16998元。一车主直白:“以前豪车是身份,现在收钱跟收水费一样。”我查了几家“新势力”品牌,同样的服务基本都标配或者终身免费,奔驰这波操作仿佛是在用老派惯性挑战新世代的底线。讽刺的是,奔驰还不忘在说明书里强调任何新功能都要“即买即得”,但那是指“即买即花钱”。只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这些“智慧功能”变成了“付费机关”,像是买到了一辆套娃的车,功能分拆得比小区物业还细。
这里有个自嘲:“论如何在业绩压力下想办法‘持续性创收’,百年老厂套路确实深厚。”奔驰收钱的思路有点像我忙完一天案头,回家喝碗凉茶,结果发现茶叶也涨价了,连日常舒适都逃不开供需法则。“豪华感”如今似乎跟“服务智商”直接挂钩,消费者宁愿朝高智能、新体验、实惠功能投怀送抱,也不愿继续为老品牌的logo充值。企业见新不快,豪华二字就会慢慢变成“过时”。
有人说这是技术升级带来的阵痛,有人说是消费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对于一线分析师而言,评判是一回事,但修复另一码事。你可以在财报上合理化降本、创新与转型,但很难用“务实态度”说服市场玩家和新一代用户。中国市场新势力趁着政策红利、智能化浪潮,已经完成占位。智能座舱、OTA升级、个性化服务都已变成“基本操作”。在消费升级的方向里,品牌老化比技术落后更危险。而有着百年历史的奔驰,原本是用钢铁和工艺在时间里耕耘,如今多了数字化和算法,脸色却泛起了疲劳感。
这不是第一次看到“老树发新芽难”的故事。汽车领域和其他行业一样,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你要守住自己曾引以为傲的高端定位,还是主动降价、服务创新,以融入新的消费潮流? 对所有“BBA”们来说,降价意味着稀释品牌魔力,不降价则像被割裂在智能化浪潮之外。企业决策层最怕的不是行业变动,而是对变动的犹豫,错过了一个节点,就得等下一个风口重来。
这里还有个黑色幽默。奔驰财报会议上的最后一张PPT,往往是“技术驱动未来”,但幕后的努力多数是裁员精简预算。对于新晋车主来说,一步步付钱解锁,仿佛买的是一份“奔驰会员年卡”,而不是一辆车。身为法医多年,我见过过于自信的人最终患上“侥幸症”,也见过过于保守的企业在风口来临时丧失了跑得更快的能力。奔驰现在的问题,恐怕不是“够不够创新”,而是“敢不敢自我革新”。
所以问题还是回到最初:一个豪华品牌在新时代,是该拼传统还是拼智能?是坚守高溢价,还是混搭服务打捆快速转型?财报只记录“收入”与“成本”,市场却在记录“选择”与“错过”。奔驰在中国市场的困境,也许就藏在每一个付费解锁的按钮里——你觉得值得,奔驰才能继续豪华;你觉得不值,豪华只剩下价格。
制造业的冷与热,经常就在数字背后转瞬即逝。大家都在问:下一个季度,奔驰是收割钱包继续坚持,还是愿意“解锁自我”,重新赢得用户的心?这种选择比算利润率要难——毕竟,数据有公式算,人心却没有。
你认为呢?在品牌与服务、价格与体验之间,该如何取舍?当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体验式消费时,你愿意为“豪华”买单,还是追求更加“智能”与“自由”?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