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突发!小米SU7 Pro提车三天藏L形异物,官方敷衍惹众怒!

这阵子,我这用车社的朋友圈里,一条消息跟炸了锅似的,让人听了直摇头,心里头那股子憋屈劲儿,真是无处发泄。

你琢磨琢磨,辛辛苦苦攒了三十多万大洋,欢天喜地把新车开回家,结果呢?

才短短三天,主驾座椅底下,竟然摸出来一个印着二维码的L形金属件!

这哪是买车,这分明是拆盲盒,而且拆出来的,不是惊喜,是实打实的惊吓,是把人吓出一身冷汗的玩意儿!

到底谁能告诉我,一辆崭新的、高科技新能源车,为何会藏着这种来历不明的“异物”?

这事儿,就发生在杭州的余先生身上,他的小米YU7 Pro,才刚到手。

10月12日,新车入库,那份喜悦,怕是比过年还浓几分。

小米SU7 Pro,名字听着就带劲,那流畅的车身线条,从犀利的车头灯一路延伸至车尾,宛如一道流动的光影,将速度感与优雅气质融合得天衣无缝。

车厢内,科技元素更是满满当当,超大尺寸的中控屏幕,各种智能互联功能一应俱全。

有人说,小米把玩转手机那套精髓,全搬到了汽车制造上,理应一切都精益求精。

可这“精益求精”的背后,怎会混入这般不速之客?

重磅突发!小米SU7 Pro提车三天藏L形异物,官方敷衍惹众怒!-有驾

仅仅过去两天,10月14日,余先生打算给他的爱车换上脚垫。

他弯下腰,手一触及主驾脚下区域,猛地碰到一块硬邦邦的东西,纹丝不动。

心头顿时一紧,新车啊,这是怎么回事?

最初以为是脚垫铺设不平,可细细一番摸索,那硬物像是牢牢焊在了底盘上。

这份不安让他夜不能寐,隔天,也就是10月15日,他立刻驱车前往金华的官方服务中心,强烈要求拆卸座椅进行彻底检查。

座椅一拆,那神秘金属件赫然现身,现场的小米工作人员,脸色瞬间煞白,你望我,我望你,个个噤若寒蝉,仿佛被施了定身咒。

面对余先生的追问,他们支吾不语,只是反复用手机对着那L形金属件拍照,却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这究竟是何物,有何功用。

再三催促下,才有一位工作人员含糊其辞地蹦出一句:“或许是个支撑高度传感器。”

“或许”?

这样的回答,与没有回答有何区别?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零件上印有二维码,扫码后只显示一串数字,没有任何产品信息,活脱脱一个“黑户”,根本查不到档案。

这样的产品,如何让人信服?

重磅突发!小米SU7 Pro提车三天藏L形异物,官方敷衍惹众怒!-有驾

最令人气愤的是,售后部门面对如此显而易见的问题,竟然轻描淡写地回应:“车辆功能正常。”

功能正常?

这话谁敢信!

一个本不该出现的东西,就那么赤裸裸地躺在驾驶员脚下,而且正上方就是电池组。

假设在车辆高速行驶中,它一旦松脱,会不会卡住油门,或者缠绕刹车线缆,甚至引发电路短路?

那可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谁敢去赌?

咱们驾驶人的生命安全,难道就捏在这么一个“幽灵零件”手里吗?

他们甚至拒绝留下书面记录,连维修工单都不敢详细填写,这般操作,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活生生写照。

重磅突发!小米SU7 Pro提车三天藏L形异物,官方敷衍惹众怒!-有驾

余先生的遭遇一经披露,网络上如同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瞬间激起千层浪。

更多的小米车主纷纷站出来,讲述他们的类似经历。

江苏有位车主反映,座椅下方也有类似的凸起;上海的另一位车主,更是直接发现线束卡扣未安装到位!

这一连串的问题,瞬间点燃了消费者积压已久的怨气。

以往那些关于销售配置不符、续航里程虚标的烦心事儿,一股脑儿全被翻了出来。

大家伙儿的呼声汇聚成一股洪流,要求小米给出明确解释,提供一份公开透明的零件溯源报告。

毕竟,这关乎驾驶安全的大事,谁敢掉以轻心?

笔者认为,网友们那句评论,可谓一针见血,直指核心:“这车上多一个零件,保不齐哪辆车就少一个,谁的车在‘裸奔’?”

是啊,余先生的车里多出了一个不该有的东西,那是否意味着,就有另一辆车,恰恰缺少了这关键的一环?

这个所谓的“支撑高度传感器”,究竟是不是车辆运行不可或缺的部件?

如果它至关重要,那么缺少它的车辆,岂不是时刻处于潜在的安全风险中?

这一下,咱们普通老百姓对新车的信任感,对出行安全的期盼,真是被撕得粉碎,支离破碎!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咱们的市监局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10月23日,浙江义乌市监局的执法人员,出动迅速,果断介入调查。

他们详细查阅了余先生的购车凭证和维修记录,甚至抽取了同批次车辆进行检测,重点聚焦于这个神秘零件的真实来源、具体性质,以及小米汽车的品控体系是否符合相关法规。

要知道,自今年9月起,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已明确要求建立数字档案,确保全程可追溯。

小米这款连身份都无法核实的零件,这般不明不白地出现,无疑是触碰了监管红线,极有可能涉嫌违规。

然而,截至目前,小米方面的回应,简直可以载入“教科书级敷衍”的案例集。

官方客服电话,常常是占线忙音,想找个负责人问个清楚,难如登天。

好不容易联系上工作人员,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工厂疏忽”,便试图将此事搪塞过去。

对于这零件的真实身份、潜在风险隐患,小米方面始终避而不谈,避重就轻,打太极的功夫倒是炉火纯青。

回想一下,比亚迪去年遭遇刹车异响风波时,尽管那也是个不小的麻烦,但人家至少能主动发布视频,坦诚解释,将问题摆在明面上,给消费者一个明确交代。

小米呢?

这种“沉默战术”,这种“鸵鸟姿态”,简直是在一点点地蚕食和消耗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需要强调的是,余先生从头到尾,压根儿没提过任何赔偿要求,他仅仅是希望得到一份官方的、权威的、能够彻底排除安全隐患的报告!

如此最基本的诉求,难道就如此难以满足吗?

难道非要等到酿成大祸,才肯正视问题?

笔者观察,这已经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在产品质量上引发争议了。

不久前,SU7车型不就曾因辅助驾驶系统存在缺陷,召回了高达11.6万辆车吗?

那可是十万多辆的庞大规模啊!

这口气还没完全喘匀,如今YU7 Pro又爆出“幽灵零件”事件。

这让咱们这些关注汽车行业的人,不得不深思,小米的品控体系,是否真的能够支撑其如此迅速的扩张步伐?

当下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各家车企都在“内卷”,比拼配置,比拼智能,比拼续航里程,这本身无可厚非。

大家都想方设法,让车子更炫酷、更智能、跑得更远。

可笔者要说,无论如何比拼,生产流程的底线,供应链管理的红线,以及出厂质检这最后一道防线,是万万不能失守的!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这不是儿戏。

生产环节少一道工序,供应链管理松一环,出厂质检少一份把关,消费者就要多承担一分风险。

咱们老百姓买车,买的是一份安心,求的是一份安全。

这份底线如果守不住,再华丽的配置,再智能的功能,都不过是空中楼阁,如同《道德经》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质量问题,往往发于毫末,却足以动摇基石,酿成大患。

这起事件,绝非余先生个人遭遇那么简单,它敲响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警钟。

笔者衷心希望小米汽车能够真正重视这些问题,停止敷衍,给广大消费者一个实实在在的、负责任的交代。

汽车,毕竟不是普通的消费品,它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出行,一份生活的希望,以及无数驾乘者的生命安全。

这份安全,容不得丝毫疏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