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潜质藏不住!车市狂飙背后暗流涌动
谁能想到,车市销量狂飙突进的B面,竟是安全底线的步步惊心。
当中汽协副秘书长许海东用“出乎意料”形容今年车市超预期增长时,他大概没料到,另一场关于生命安全的“意外”正在舆论场炸开。行业高歌猛进冲上3400万辆的销量神话,与小米SU7半年内两起“碰撞爆燃、车门无法打开”的致命事故,形成了这个秋天最刺眼的对照。
数据确实亮眼:前九月同比12.9%的增长,全年预计比年初预测高出100万辆。新能源车从2020年的135万辆跃升至今年超1600万辆,中国品牌市占率从30%强势提升到约70%。这些数字足以让任何行业分析师热血沸腾。
但冰冷的数字遮不住滚烫的生命。就在大家为销量欢呼时,成都一起事故让所有人惊醒:救援人员用拳头砸、用石头撬,那辆科技感十足的小米SU7车门却纹丝不动,最终眼睁睁看着火势吞噬一切。这已是半年内第二起完全相似的事故——碰撞、爆燃、车门锁死,像被诅咒的循环。
更讽刺的是,这种“高科技”门把手的设计本身就成了逃生障碍。无机械外把手,紧急断电后外部开门全靠藏着的微动开关电动解锁,一断电就玩完。唯一的机械把手在车门内侧,前提是你还能动。说白了,这设计压根没给外部救援留活路。
最魔幻的是事故后的舆论场。当公众质疑安全设计时,企业大佬竟公开呼吁“抵制黑公关”。这一招转移视线,直接把产品安全争议扭成了舆论攻防战。《浙江日报》、第一财经等媒体都看不下去了,集体发声批评这种“重营销轻安全”的倾向,警示别把正常批评和黑公关混为一谈。
真相是,安全问题早已惊动监管部门。工信部在2025年9月24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并要求必须保留机械释放功能。这份即将出台的强制性标准,等于官方给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判了死刑。
一边是销量节节攀升,一边是安全警钟长鸣。当我们陶醉于“正向设计能力”、“快速迭代速度”这些光鲜词汇时,是否该冷静想想:车企在疯狂内卷配置和续航时,是不是把最基础的安全给卷没了?
说到底,再炫酷的科技,再漂亮的销量,都不该以牺牲生命安全为代价。年轻人的第一台车,绝不能因为一道打不开的门,变成人生的最后一程。
当整个行业都在为超越预期而狂欢时,我们更该问一句:你们超越的,到底是销量目标,还是安全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