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车的华为 如何重塑汽车业?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不造车的华为 如何重塑汽车业?

先破界 再启境 终成生态

华为到底要干什么?

这个问题。

困扰了汽车行业整整五年。

从问界智界享界尊界。

到刚刚官宣的启境。

华为的“界字辈”军团疯狂扩张。

但它坚决不造车。

是的。

任正非签发的文件明确说“谁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

华为车BU去年收入47亿。

同比增长128%。

鸿蒙智行2024年交付43万辆。

成为新能源市场重要参与者。

可它依然说。

我只是帮车企造好车。

🤔 三种模式 一场豪赌

华为的合作方式像一场精密手术。

零部件模式:传统供应商。卖硬件也卖软件。

HI模式:全栈解决方案。但车企仍是主导。

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赋能。从设计到销售。

最深度的智选模式。

却引发著名的“灵魂论”。

上汽集团陈虹2021年说:

“第三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它就成了灵魂。上汽就成了躯体。”

车企怕失去灵魂。

华为却想赋予新的灵魂。

💡 为什么是“启境”?

2025年9月。

广汽与华为乾崑官宣新品牌“启境”。

不造车的华为 如何重塑汽车业?-有驾

定位高端智能新能源。

这不是又一个“界”。

启境代表一种新合作范式。

广汽用全资子公司华望主导项目。

华为提供技术深度赋能。

从产品定义到研发协同。

华为甚至派团队与广汽合署办公。

引入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

这种深度协同。

既保持车企主导权。

又注入华为技术基因。

🌟 华为得到了什么?

技术变现的超级渠道。

智能驾驶需要巨大研发投入。

必须规模分摊。

华为十年投入智能汽车超200亿研发。

仅2023年就投入百亿。

之前车BU一直亏损。

2022年亏80亿。

2023年减亏至60亿。

直到2024年。

终于盈利。

生态控制权。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

“如果华为造车。只能占10%-20%市场份额。但引望(华为车BU独立公司)可以服务更多车企。”

华为注册“引望”。

引入赛力斯、阿维塔等入股。

打造开放式平台。

华为的野心是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卓”。

而非“苹果”。

⚡️ 汽车业游戏规则彻底改变

华为入场。

重构了传统供应链。

不造车的华为 如何重塑汽车业?-有驾

传统Tier1供应商压力巨大。

华为打包提供“雷达+算法”。

价格比博世低三成。

还附送鸿蒙生态入口。

车企重新思考定位:

全面自研?还是拥抱华为?

用户得到实惠但也面临焦虑:

技术迭代太快。

今天提车明天可能就过时。

🔮 未来:全栈生态的胜利

华为模式证明一点:

智能汽车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机械性能。

而是芯片、算法、生态体验。

华为提供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的全栈能力。

这是传统车企难以短期追赶的。

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已搭载超100万辆车。

累计辅助驾驶里程40.5亿公里。

避免潜在碰撞254万次。

这些数据反哺算法进化。

形成越来越高的壁垒。

📌 所以华为到底要干什么?

答案很清楚:

华为不造车。

它要的是标准+生态+数据。

通过多种合作模式。

满足不同车企需求。

让尽可能多的车用上华为技术。

最终。

华为可能成为智能汽车产业的基础设施。

就像徐直军说的:

不造车的华为 如何重塑汽车业?-有驾

“以引望的身份。既参与汽车产业发展。做智能汽车最核心部分。又能与中国汽车产业共同前进。”

华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棋局名称叫:

智能汽车生态共同体。

而你我的车。

早已在其中。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与行业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决策依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