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90欧元,长安深蓝S05正式在欧洲露面了。很多人可能心里都会冒出一句话:这怎么就出海了?这车凭啥能卖进欧洲,还是在德国人家院子里,站在宝马、奔驰、奥迪中间,敢叫板说我是中国电动车?那欧洲人真的会买中国车吗,咱去欧洲卖车到底是面子工程,还是走进了人家生活?不少朋友心里其实没底,看到新闻也是一阵激动完了又冷静。
先不急着下结论,我们不妨先反过来想,欧洲车为啥能长年称霸全球?为啥奔驰这么多年挂着一个三叉星,就让世界各地的有钱人为之痴迷?德系制造、工艺口碑、品牌积淀,这些厚重的底色,是能靠一两场产品发布会掩盖的吗?所以,中国车企杀进欧洲,哪能小瞧了这场仗。
但是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偏偏是今年,长安们敢杀进欧洲?为啥这几万欧元的中国电车突然就蹦进了德国、英国、西班牙这些牛气冲天的市场?只是因为有点儿自信,技术能行,价格便宜吗?其实不只是这样。
我们认真梳理一下,世界其实这几年变化巨快。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再牛的德企、美系、日系,也得跟着新时代转型。油车老本吃到头,环保政策压力山大,这个节点就像是一个大闸门,谁能第一个适应新能源时代,谁就有点抢跑的意味。中国车,尤其是这些年风头正劲的新能源电动车,正好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
咱们不吹不黑,客观讲,长安、比亚迪、吉利这些中国品牌,在电池系统、电驱、智能辅助驾驶这块,真不是年轻小伙随便说说的“黑科技”,就像长安这回带去欧洲展的“金钟罩”电池、L2辅助驾驶这些,讲真,和欧洲主流品牌没啥差距,甚至某些环节还真能卷赢他们一截。这是谁也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有人会说,外国人不认中国车,不买账怎么办?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欧洲本地品牌现在电动车竞品价格保守得要死,功能和舒适度守旧。这就给了后来者插队的机会。咱们的优势在于会造、卷出来的高性价比,还有强悍的智能体验、耐用稳定的品质控。
再说到长安这波操作,2001年就在意大利都灵开了设计中心,家底不是一时半刻就砸下来的。这次在慕尼黑车展扎大本营,阿维塔、深蓝、甚至“金钟罩”电池、蓝鲸动力全都端上桌面,不是空手套白狼。还记不记得以前中国人总爱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汽车这事儿,说到底拼的就是核心技术,专利储备、智能化率、体系力,这些长安也不是光喊口号。
你觉得欧洲人只会瞅老牌车企?未必。就像手机市场一样,诺基亚巅峰谁能想到会被苹果和中国安卓厂商杀出一片天?同理,在新能源、电驱智能平台这一轮,中国车企是真有的拼。长安一口气铺开多个欧洲区域市场,还直接上自营进口,说明不是想着挣一把快钱就走,是真打算扎根,“In Europe for Europe”,不是嘴炮,是自信和格局。
我要问一个问题,大家真的了解这一次出海和以前咱们靠低价拼市场、海外代工、贴牌走量有什么不同吗?答案就是,这波是带着自主技术和品牌走出去,靠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打价格战“卷”。深蓝S05跳着欧洲五星安全标准,产品本地化做了100多项深度调整,卡得很细,不是“出口转内销”那一套老路数。
再回过头看看国内的销量,长安前8个月全球卖了180万辆,海外还超40万,同比增长都稳稳的,这数据绝对不水。海外营收占比快到17%,战略重心越来越向全球转移,要真是虚头巴脑的水花,不会有这个增速。你可以不服长安,但要承认中国车出海不再是以前那个没底气的样子了。
再聊聊用户心理。欧洲消费者有钱不傻,不买账的东西,绝不会因为便宜就抱回家。但当他们发现,长安车不光便宜,功能还比本地产的强,智能系统好用,售后网络广,品牌口碑一步步树起来,到底选谁,还真难说。你去欧洲大街上看,越来越多中国新车品牌在跑,已经是肉眼可见的趋势。
当然别一厢情愿。欧洲车企不是吃素的,好牌照样一把一把,地方保护主义、法规壁垒摆着,安全、环保等强制标准严得不行。但如果中国车企能在产品力、技术、服务和本地化真正下功夫,不卑不亢、知己知彼,尴尬的可能反而是那些吃老本的欧洲品牌。新能源是拉平竞争起跑线的历史机会,这口“时代红利”谁抓得住,谁才可能改写市场格局。
想想十年前、二十年前,谁能想象今天的中国车企在德国人家门口开旗舰展厅,和豪门同台竞技?但这就发生了。我们喜欢说民族自信,其实真正的底气是用产品和服务去赢认可,让欧洲人掏出钱包。这场硬仗路还远着呢,但你不觉得,这一幕已经挺激动人心?有没有那么点中国制造登堂入室的感觉?其实应该不光是长安一家,背后是整个中国汽车供应链、技术储备、组织体系的厚积薄发。卷内卷到极致,卷出世界去了。
你看慕尼黑这场车展,长安、比亚迪、蔚来、小鹏什么的,纷纷亮相本土品牌主场,谁说我们只能做配角?可能有些人还在用手机思维看汽车,其实今天的中国车企能给世界带来的冲击,远比华为、小米出海只做组装和渠道要大。因为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创新和现代文明,是综合力最强的行业舞台。
现在,咱们常说“内卷”,像搞笑段子似的,其实中国汽车这些年顶着生死大考卷下来的结果就是能拿出真本事露脸。欧洲消费者看中什么,车企就琢磨地有多细,法规、标准、用户习惯、服务体验,每一环都唠得明明白白。谁还天真地以为国外只认德国车、日本车,谁就真是活在过去。要相信年轻一代买单的是技术和体验,而不是国籍标签。
那是不是从此中国车企在欧洲就江山一统了?还远着呢。市场残酷得很,后面要面对本土品牌反扑、政策收紧、用户信任、售后瓶颈,漫长的拉锯才刚刚开始。不夸张地说,这一轮比拼是品牌、技术、供应链、全球经营能力的全方位大考。但起码我们走到了同一起跑线,这已经是一个什么概念?正如足球世界杯,咱们终于踢进了决赛圈,不管结果如何,都值了。
讲真,变革的窗口期就在眼前,谁抓住了新能源、智能网联、用户本地化的趋势,谁就有可能成为新世界的赢家。长安深蓝这次直营入场、品牌协同拉满,是中国车企对过去“中国制造=低价、低质”的终极反击。想想过去我们只有“奇迹出口量”,今天敢跟德国人、日本人顶着面卖技术、卖服务,咱们的底气今非昔比。
最后我想说,长安挑头进入欧洲市场,不只是中国一家车企的胜利,也是所有中国制造、自主品牌、创新精神的阶段性胜利。它告诉我们,什么叫“有朝一日,化茧成蝶”。你觉得这算不算民族自信的必要仪式?但愿有一天,当欧洲人开着中国车穿梭于巴黎、柏林、马德里的街头,他们脑海中的“中国制造”,只剩“靠谱”两个字。那时,我们无须再感慨“这一天终于来了”,因为它已经悄悄成为日常。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